名篇《麦田里的守望者》1919年1月1日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 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1937年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不久回国继续读书,先后进了3所学院,都未毕业。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其中包括了《香蕉鱼的好日子》。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 1942年从军,经一年多专门训练后,被派赴欧洲做反间谍工作。战争令塞林格恐惧,他之后写了多本以战争为题材的书。 1946年复员回纽约,专心从事写作。 1951年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之后的作品包括了《法兰妮与卓依》(1961年)、《举高屋梁,木匠们》和《西摩简介》(1963年)和收录了他的短篇故事的《九个故事》(1953年),但都不像《麦田守望者》那么成功。塞林格擅长塑造早熟、出众的青少年的形象。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 1999年,沙林杰在34年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后终于发表了新的长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哈普沃兹16,1924》最早是以短篇的形式出现在1965年的《纽约时报》上。塞林格将这部作品授权一个小的出版公司,但是到现在他的作品都还没有出版。 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文学创作之路 1951年7月16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小说讲述了出身于纽约中产阶级家《麦田的守望者》庭的十六岁少年霍尔登,被一间精英学校开除后之数日内在纽约城里的生活。他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与妓女厮混……小说以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事,深入少年的内心世界,道出了青春期成长的苦闷,直指成人世界的伪善(phoniness)。小说出版后,评论界曾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有位愤怒的家长专门对小说里的粗口进行了统计:全书共有237个“Goddamn”、58个“bastard”、31个“Chrissake”和6个“fuck”。1970年代,更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在课堂上教授《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被迫辞职。然而时间是最公正的评断。时至二十一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了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ModernLibrary)也将之纳入二十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各版本的累计销量高达6,500万册。 1953年,塞林格将早前发表于《纽约客》上的七个短篇加上曾经被拒的《下到小船里》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以《九故事》为名集结出版。《纽约时报》评论道:“《九故事》的出版使塞林格成了批评家的宠儿,他拆解了传统短篇小说的结构,用他独有的
塞林格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