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大学教学 2011 年第 1 期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俊龙徐翔胡锋王恬林江辉
摘要:提出覆盖农科核心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应的培养平台,优化了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完善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了一批管理制度,并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通过
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该模式特色鲜明,在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输送高级专门人才。2002 年和 2005 年,教育部批准我
一、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校正式设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
实践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
点”,随后学校加强了“生物技术基地班”和“理科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
地生物班”建设。“基地班”按照“3+1+2”模式贯通
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
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前 3 学年完成本科阶段主要课程学
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
习和实践环节训练;然后经滚动和终选,第 4 学年选择
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1]。从这一概念出
研究方向,完成后续选修课学习,并以本科毕业论文作
发,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
为研究生课题的起点,做好本硕衔接;其中一部分学生
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五大要素。因
再次被淘汰,被确定为本硕连读的学生可直接进入研究
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围绕这五大要素进行展开。
生阶段学习。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针对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
“强化班”是由学校设立的传统优势农科专业优秀本
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研究型
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农林经济管理、农学和动物
农业大学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农业与生命科学学科优势,
生产三类学科专业。该班培养模式按“3+3”模式贯通
以本科人才培养特区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构
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前 3 学年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建了涵盖农业基础生物科学、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
面”的原则完成本科阶段教学;然后经滚动和终选,第
林经济管理等农科核心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年末被确定为本硕连读的学生可选择专业方向,直
对如何培养农科核心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积极有益
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2001 年,学校开始试办“农林
的探索,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体系。
经济管理强化班”。2006 和 2008 年,学校又分别开设
“两班一区”为基础,构建农科拔尖创新人才了“农学强化班”和“动物生产和健康强化班”,其中
培养平台后一模式将原有的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个专业整合设
计,前两年基础打通,并开展动物生产技术与动物疾病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有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
综合知识与技能教育,以符合现代畜牧业科技及产业发
好载体。围绕农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依托农业
展需要。
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在农业基础生物科学、植物生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是学校先期试点、后经
动物生产、农林经济管理等农科核心专业设立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599724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