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浙大西迁陈列馆有感今年,我有幸考进了湄潭浙大小学。这所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承载着湄潭人民殷切希望的校园是由浙大捐资,当地政府匹配资金共同修建的的一所公办学校,它是浙大西迁湄潭办学那段光辉历史的见证,也是湄潭人民与浙大校友传递深厚情谊的桥梁。七十二年前,浙大迁往了我们这座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物美价廉的城市扎根七年,在这七年间,他们与湄潭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为湄潭输入了现代文明和科技文化气息,以良好的学风长远地影响着湄潭的教学风气,为湄潭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拓展了空间,还为湄潭的学子们注入了永久的浙大求是精神。今天,湄潭浙大小学的建立,正是为了缅怀那段对我们有着深远意义的历史,正是为了将曾经的浙大求是精神发扬光大。因此,作为浙大小学的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仔细的了解影响湄潭文化教育的浙大西迁到湄潭办学的那段历史。以便更好的带领学生将浙大求是精神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学校在2012年十月七日,组织全校教师一起参观了浙大西迁陈列馆。十月七日的早上8点半以前,全校的老师跟我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浙大广场。因为浙大西迁原来的陈列馆文庙正在维修,所以将陈列馆暂时搬迁到了东南西耐庵,需要坐一段路程的公交车。坐在公交车上,我脑子里一直在想,陈列馆里究竟陈列着哪些有历史意义的东西呢?参观之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和震撼呢?到了目的地之后,陈列馆的馆长印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以导游的身份带我们参观了陈列馆,这是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面有一尊当年浙大校长竺可贞的塑像,然后就是墙壁上按时间顺序挂满了有关浙大西迁办学时的很多宝贵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首先,印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竺可贞校长,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求是”二字就是他当年为浙大提出的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是他毅然带领浙大师生踏上了西迁流亡办学之路,虽然历经艰辛与磨难,却为国家培养和保留了一批知识精英。正是他的“求是”校训让浙大学子们在那样艰苦的岁月和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和科研,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后,印老师根据墙上的图片给我们深情的介绍了浙大西迁过程中搬迁的地点以及当时遇到的重重困难。在浙大搬迁到湄潭之前,浙大经历了三次搬迁,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能长期安定下来。最后,是湄潭人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将浙大师生请进了湄潭,是湄潭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物美价廉的淳朴民风让浙大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方净土,使他们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扎根,开花结果。由此,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知识精英,其中有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就在湄潭成稿,他们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孜孜以求,成就赫然。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使我们这个小县城因此而蓬荜生辉。湄潭人民曾经养育了浙大,浙大也因此而感恩湄潭,牵挂着湄潭,1987年,浙江大学、湄潭县人民政府为了缅怀浙大师生在抗战时期与湄潭人民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这段光辉历史,经贵州省文化厅、湄潭县人民政府多方筹资,将浙大湄潭分部----文庙加以维修,成立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昔日的浙大虽然又回到了他的故乡,但重情的浙大人
参观浙大西迁陈列馆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