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信息技术姓名:吕方;作者单位:昌南学校;邮编:330001、内容提要:新教材沿袭了老教材的教学理念,教材设计了“做中学”、“试一试”、“小技巧”、“知识窗”等栏目,针对初中生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形成了一些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获取、存储、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采用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练习,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反思和探究活动,达到对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进而迁移、应用。21世纪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跨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实在太快,教材如果不能及时跟进,谁还愿意用你的东东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不只是课程名称的简单变更,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一、新教材启用背景随着2008年秋季新课改在我市高中推行,高中实行学分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强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意味着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面临着改革,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往往通过教材的改革落实和体现出来。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日益普及以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改的推进,老教材各阶段之间的衔接作用与问题日益突出。老教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零起点”教材,虽然教材也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但学习起点不一致、内容体系不清晰。每个阶段知识点重复较多,形成了好学生“不够喂”,一般学生“刚喂饱”,差生“喂不饱”的局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二、新教材特点(一)模块化层次教学模式我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采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非零起点”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好前期准备,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到这一过渡作用。新教材沿袭了老教材模块化结构模式,遵循初中生年龄特点和认知习惯编制,以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为例,第一册共16课,以操作系统WindowsXP为平台,教材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计算机软硬件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用Word编辑文档、排版文档、美化文档、图文修饰、Word表格制作、用PPT新建演示文稿、设置演示文稿背景、设置动态效果等内容。内容编排上显得更加合理,操作更实用,为适应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二)栏目化驱动教学模式新教材沿袭了老教材的教学理念,教材设计了“做中学”、“试一试”、“小技巧”、“知识窗”等栏目,针对初中生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形成了一些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获取、存储、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采用渗透“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练习,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反思和探究活动,达到对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进而迁移、应用。以下以第一册为例,就这几方面分析分析新教材:1、“做中学”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最大的学习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根据学生知识的层次结构和认识规律,在教材的设计上克服了版面死板,索然无味,尽可能做到了版面生动,有吸引力。“做中学”浅显、通俗易懂,贴近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
谈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