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哈尼古村——作夫
王桥银
冬日午后的暖阳下,我和朋友们结伴一道乘车驶出红河县城迤萨,便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向下滑去,拐一道弯,就下降一定的海拔线,空气随之升高一定的温度。车到勐龙河谷,又往甲寅山上驶去,拐几道弯,气候就由热变凉,河谷的一派生机盎然的庄稼被抛在车后,山梁上呈现的是枯黄的草木和冬闲的土地,给人以“一山分四季,隔山不同天”的感叹。
车过甲寅乡政府驻地,转几个弯之后,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便见一湖碧水藏在高山之巅,在阳光的映照下,亮汪汪闪动着涟漪粼光。这上面一看,映入眼帘的是在葱郁繁茂的古树丛中,一群古朴而错落有致的“蘑菇房”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上有森林,下有梯田,簇拥其中的是“蘑菇房”。
车上的同伴用手指,叫起那是作夫村。来过多次的老李哥介绍说,这是当地最大的蘑菇房群,家家保持着原始的“蘑菇房”建筑。远望大片的“蘑菇房”依山沿势而建,古朴典雅,与山下千百层梯田构成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走着,一块刻有“云南历史文化名村——作夫村”的大石头闪过。来到寨门口,一棵数百年的大树旁竖有“中国哈尼第一村”的牌子,大树还挂着牛角、狗头等之物,分明是搞民族风俗活动时挂的。
在这里,“作夫”一词让我一下子想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的作家——郁达夫。按照字意,我还片面地理解为耕作的农夫。后来,老李哥解释说,“作夫”是哈尼族语,是最先建村寨的意思。
走在那古老的青石板上,看冬日的阳光暖暖地铺洒在每一户的“蘑菇房”上,闪动着耀眼的色泽。据打听,作夫村共有350户,1500多人,全是哈尼族人家。
这里有传说远古时代,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如今的哀牢山上,看到漫山遍野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按照着蘑菇的样子盖起了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建筑中是独树一帜。
作夫村的蘑菇房,它的墙基用石料、土基、砖块砌成,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呈马鞍状,草顶斜度为大概有40-50度,并设狭长的石灰顶阳台做晒场。这是与其他地方伞状蘑菇房不一样的特点。
我们走访了几户农家,看到的民居内部结构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前为前廊,两旁为耳房,正中为正房,中间为院子。正房三层,耳房两层,两房的底层都通间,不设隔离,关养牲畜,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主人介绍说,两房的二层住人,其中耳房二层为子女的厢房,正房的二层用木板隔为三间,正堂祭祖、会客、吃饭,右堂为厨房,左堂为主人卧室。正堂中设有火塘,火塘上方置一炕笆,用以烘烤粮食。火塘是象征着哈尼人火一样的性格,待人火一样的热情,以及民族的兴旺发达。屋内设有楼梯,能上到三层。三层称为“封火楼”,主要用以防火,平时堆放粮食及其他农产品。
院子中,在正房前筑有极高的台阶,正房高高地矗立在台阶上,要比两边的耳房和前廊高出许多。按当地传统习俗,如果前廊与耳房的高度超过正房的话,就会兄弟不和、子孙不肖。就连大门的设置,也十分有讲究。门的位置有左有右,并不固定,但开门必要对着青山绿水,图个好风水。
老李哥领我们到他认识的农户老许家,这家也是古老的民居,好客的老许便邀请我们围坐火塘边,让老李哥他们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不吃烟的我也饮上一杯
踏访哈尼古村——作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