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叙事:抗逆力促进新模式同雪莉1彭华民2霍涌泉3(1,2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46)(3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抗逆力叙事是一种基于抗逆力促进的叙事治疗技术,是根据积极心理学和后现代的建构主义思潮提出的个案工作中的抗逆力训练方式。研究在叙事治疗的基本理念与中国文化的适切性基础上,探讨了抗逆力促进的叙事治疗过程和质性评估工具。将抗逆力叙事过程分为建构自我叙事、解构风险逆境、丰富特殊事件、他人参与见证四个环节,从界定问题、风险外化、重构故事、强化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形成“我的抗逆故事”、“我的抗逆影响系统”两个抗逆叙事质性评估工具。同时提出在抗逆力叙事中需注意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并在理论、方法和工具方面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键词:叙事治疗抗逆力叙事过程1引言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迅速转变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留守儿童、贫富差距、“房奴”、“孩奴”等一系列新名词标志着人们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原有模式受到冲击,早期的生活稳定性和安全结构被打破,从而面临着随社会发展而来的一系列逆境和挑战。在充满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快速适应并实现自身价值,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内在期望。如何提升个体抗逆力,使其在压力与逆境中依然能够发挥自身潜力,满足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最终得以提升其幸福感也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运动,主张通过对人们内在美德与活力的发展,充分发挥个体固有的潜力,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帮助人们完成对幸福的追求。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治疗的基本不同在于将关注点放在对个体良好品质或美德的发展,是一种预防性心理服务理念,而传统心理治疗关注于引起个体不适的问题和症状,重在减少症状失调而非积极功能的发挥。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因其独特的服务理念掀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也为新时代的心理干预与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的建构主义思潮为积极心理理念下的叙事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代实证主义的观点不同,建构主义打破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存在抽象的客观真理,而只有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建构的真实。因此当实证主义着力于找寻发现客观真理的事实时,建构主义强调这种唯一的真实是不存在的,强调意义的赋予和个体建构的自主性,心理咨询需要基于个体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属于来访者个体的“事实”,因此建构主义希望在咨询治疗中共同建构与创造意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服务理念和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结合叙事治疗理论和技术,探讨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针对个体抗逆力促进的叙事治疗技术,以期满足个体压力应对的需要,最终达成对幸福感的提升。(resilience)概念的提出源自于Garmezy、Werner等人对弱势群体的纵向干预研究(Luthar,2006)。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现同样身处逆境(贫民窟、父母有精神疾病或酒精滥用、社区暴力等)的儿童,其中一些人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在成长后出现精神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相反经历逆境之后仍能发展良好,学者们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有抗逆力的儿童。当resilience一词进入国内时有多种翻译:心理弹性、心理韧性、抗逆力、复原力等。翻译的不同源自对概念的不同理解,也是抗逆力概念本身的多重含义导致。心理弹性和心
抗逆力叙事(心理科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