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龙镇到上海港——兼论海派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海青浦区文广局研究员曹伟明上海,这一闻名于世界的大都市,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在近代由上海滩突然发展起来的,其实它却有着悠远而多彩的历史源流。说它悠远,是指它从上海西部——青浦的崧泽文化、青龙古镇开始;说它多彩,那就是它的文化丰富多彩、海纳百川。其余韵曼衍、一脉相承,从青龙古镇到上海新港,呈现出新的绚烂。从吴淞江(俗称苏州河)到黄浦江,从根植于本土的“青龙庙会”到面向世界2010年的“世博会”,无不散发出海派文化的魅力和活力。人们一般只知道上海的母亲河是黄浦江,殊不知最早横贯上海东西的主要水道,乃是吴淞江(苏州河)。吴淞江是唐宋元时期,上海地区流量最大的河流和通海的航道。历史上的吴淞江作为太湖下游沟通湖海的主要干流,其历史远比黄浦江悠远。沧海桑田,几经变迁。上海青浦在建县前,吴淞江南岸的青龙镇,可谓是“上海第一镇”,建于公元746年(唐天宝五年),它因地处吴淞江下游沪渎之口,为海商辐辏之所。唐时建镇防御,宋时为对外贸易的港口,置监镇,并设市舶务,负责对外贸易。后因海岸延伸,吴淞江港口日趋淤塞,吴淞江南岸的支流上海浦(后并入黄浦江),逐渐变成上海的主要黄金水道,船舶则寄泊于今十六铺附近的江岸。一船运贸易业是古代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青龙镇位于现上海青浦的白鹤,公元219年因孙权建造青龙舰而得名,唐天宝年间逐渐兴盛。其时,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依海枕江,襟湖带浦”。因其踞江瞰海的优越内海航运地理位置,成为上海地区蜚声海内外的最早对外贸易港口,是上海以港兴市、因商兴旺之源。史书记载日本、新罗等国的船舶经常驶道青龙港,卸货付税,进行频繁贸易交往。为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北宋致和年间(公元1113年),朝廷在此设立了管理司,设监官征税,并派有专职财政官员。当时青龙市舶司在两浙提举市舶所属的7个商务机构中,税收额仅次于秀州府,列第二位。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就曾担任过青龙镇镇监。镇上还设有水陆巡检司,驻有镇将和副将,负责稽查巡逻。一个市镇的建置如此显赫,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地方志称青龙镇烟火万家,衢市繁盛,人文荟集,风景迷人,可与南宋京城临安相媲美。镇规模极大,有云津坊、合浦坊、熙春坊等36坊、庆安桥等22桥、隆福寺等13寺、青龙塔等7塔、醉眠亭等3亭;还有官署、学校、仓库、税场、酒务、酒肆、茶楼等等。呈现“人乐斯土,地无空闲”的繁盛景象。青龙镇的盛名,吸引着达官显要、蕃商巨贾、骚人墨客。白居易、杜牧、任仁发、庄肃、苏轼兄弟、秦观、晃端佑、范仲淹、米芾、梅尧臣、杨维桢、赵孟頫等一大批诗家文人墨客先后在此游历、居住。青龙镇声名远播,逐渐成为一方万众向往的胜地。古青龙镇现尚存七级八面、砖木结构的青龙塔,镇北有酒瓶山,镇西有杏花村等酒坊名肆遗迹。附近还有沪渎村,据考证为晋朝“沪渎垒”之古遗址。上海简称“沪”的来历,应从青龙江之有“沪渎垒”算起。今天,上海港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港,耸立在青浦的青龙塔也有了1100年的历史,它是上海以港兴商、以商兴市、因商兴旺历史的见证。考察青龙古镇、古港口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特征之一是先进的造船技术。宋元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尤其是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为海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当时,海船载重量的增加是宋代造船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以一、二千石船居多,个别大船载重已达五千至一万石(约600吨)。宋代的中国海船已有较好的抗沉性能。造船木料一般用松木或杉木,船侧板和壳板用两重或三重木板构成,并用桐油、石灰艌缝,可以防止漏水。每船一般分割成十余舱,各舱之间相互密隔,即使有一、两舱漏水也不至于全船覆没。海船的形体和设备利于快航,“V”字形尖底,“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其贵可以破浪而行也”;充分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风帆,借助风力航行;船腹两侧缚大竹抗风浪以稳定船身、加速航行;船尾有正、副舵以掌握航向,船上有铁锚和矴石来保证安全停泊。这些,技术的改进、科学的昌明,使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特征之二是完善的制度环境。宋代海上贸易非常兴盛,政府从中获利甚丰,因而建立专门的市舶机构来管理对外贸易事宜,一方面给国内商旅出海至外国贩易者发放许可证,另一方面招徕外国贾舶进入指定港口,对其进行抽解博买。两宋时期的市舶机构,可以看作是近代海关的雏形。宋代的市舶制度是逐步发展完善的,两宋之际,已形成市舶司、市舶务、市舶场三级市舶机构体制。市舶司相当于以路一级的行政机构,市舶务为市舶司的下属机构,或称作市舶分司。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华亭“兴置市舶务,抽解博买,专置监官一员”。青龙镇的的海外贸易即受其管辖。市舶场又比市舶务低一级,设在县以下的镇里,已知宋代设市舶场的地方只有两处,青龙镇市舶场就是其一。南宋绍兴元年(
从青龙到上海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