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道德经中的语文教育之道.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道德经》中的语文教育之道 作者马得清    《道德经》正是一部蕴含“伟人伟大体悟”的经典之作,在求得对它“无穷无尽的解释”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幸运地得到这样的认识——语文教育的“教”就是为了“不教”。夜读《道德经》,明月正当空。室内读一读,再去阳台上诵一诵,面对浩渺的宇宙,许多感悟就会从心底涌上来。原来,不论是科学之道,还是社会之道,抑或人生之道,大凡人类想要探明的“道”,正如我们月下看世界,说清晰却又蒙眬,说蒙眬却又清晰。语文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从古到今,有谁说清楚了? 思绪逐渐连缀,我不禁想,《道德经》和语文教育有关系吗?如果有,那究竟是什么关系?探讨这种关系会给今天的语文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毋庸置疑,《道德经》的思维方式、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值得语文老师深思。深思之后,总会有所收获。“无为”、“行不言之教”的启示当我们从母语学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时,我们就可以领悟他的“无为”思想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启示。行不言之教,就是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不过是引路人。而今天,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似乎总是唯恐自己说得不够多、不够详细,因而往往独霸课堂,自己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则听得昏昏欲睡。当教师把教案中设计好的程序转化为课堂流程时,就以为自己设计得很全面,讲得很清楚,如果学生还是不懂、不会,就埋怨他们没有仔细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师无意识地把学生视为“录音机”,而没有把他们当作有个体差异的人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对生命而言,整体不可分割,整体的生命体悟也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并不需要言语和语言,也就不需要所谓的范畴和逻辑。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大致能感悟到它整体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某种隐含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人更多的存在状态是感悟,而不是借助种种知识工具进行思考。在生命整体存在的语境下,生命体验重于生命论证,整体存在重于分割分析,“不可言说”重于“可言说”。这就从哲学的高度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不要总想着把一切都教给学生,不要总想着一切都可以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讲解、分析是教师司空见惯的一项任务,但效果又如何呢?老师往往条分缕析地讲解诗歌,从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到节奏划分、艺术表现手法,可谓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然而就是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悟。我调查过许多诗歌教学课例,不能说老师讲得不清楚,可是当我问学生有何收获时,回答令人瞠目结舌:“我没有感觉啊!”教师能不能少说些,而把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多给他们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问一问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对话的机会?我总在想:我们做语文老师的,能不能学一点“闭嘴”的艺术? 老子告诉我们:“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善数,不用筹策。”可见,行不言之教,就是要善教,而不是不教。“道”和“德”的启示老子在《道德经》中无数次谈到“道”和“德”。如果说“道”是指事物的“规律”,那么,“德”就应该是规律所发挥的“功用”。语文的“道”和“德”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语言人生。言语人生和语言人生构成整体的人生。这种人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最终只能通过作文来悟证(并非通过科学证明)。因此,语文之道即作文之道,而作文之道就在于让学习者学会运用一切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思想、真情感,有感悟,有创造。然而,在

道德经中的语文教育之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