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知识点汇编提纲列表
中国古代史
短暂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政治
三国鼎立
以少胜多战役:官渡之战(200年袁绍和曹操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383年前秦与东晋后北方重陷混战,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成语:三顾茅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三国建立:国号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各国发展概况
魏 220年曹丕 洛阳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蜀 221年刘备 成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 222年孙权建业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两晋建立
西晋兴亡:266年,司马炎建立,定都洛阳;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健康,史称东晋
“五胡”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与汉长期杂居。
经济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
(1)背景:①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②北魏时期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各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目的: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主要措施----核心内容是“汉化”:①迁都洛阳;②说汉话;③穿汉服;④用汉姓;⑤与汉族通婚;
(4)评价: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文化
数学: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前人“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书法: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农业: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绘画:东晋的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地理: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时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的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长期统一:
(秦汉)、
(元)明清
〖七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政治
明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发动的打败建文帝,登上皇位,他就是明成祖。
迁都北京:1421年,明成祖
2、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时增设
东厂,继续削藩。
④加强文化专制。采用八股取士,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
清
1、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①明朝后期,东北的少数民族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②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强化君权的措施
(1)设军机处: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兴文字狱:原因:是强化君权的需要,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巩固满清统治贵族的统治地位,康、雍、乾三朝大兴文字狱。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外交往与冲突
明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
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影响→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
初三中考历史知识点汇编提纲列表[全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