螀作文立意“四戒”蒀吴景松芇羅中国人历来重视文章的立意,所谓“意在笔先”是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意思是说,文章要“为用”,要济世,要有高远的立意。刘勰则认为“道”是文章的本质,“文”是明道的工具,“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龙·原道》),意思是说,文章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写作的,国家的治理依靠的也是文章。这样,文章也就承载着极为沉重的社会责任。类似的言论还很多,如魏晋曹丕的“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韩愈等人的“文以载道”等等。这些思想影响甚远,成为了文章立意的主流思想。袁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们不少老师也把作文的立意提高到了极显赫的地位,称之为作文的灵魂、统帅,进而要求同学们立意要深刻,有创意,有教育意义等。薈其实,立意不仅仅是一个深刻性的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过分强调深刻,强调创新,强调作文的社会责任,从而人为的去拔高作文的“意”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蚇同学们都很熟悉陶渊明的诗歌《饮酒》,也很欣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陶渊明能有这样的名句并非刻意所为,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看成是“经国之大业”。 扬雄说“大文弥朴”,陶潜的诗,正好印证了这句话。他的文字非常朴实,鲜有故意堆砌和雕饰之语,而是凭着真挚的感情,亲切而自然的描写,浅易、通达、平和的议论,令人赏心悦目地悟出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的诗“此中有真意”,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最高境界,所以能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蒂由于对“意”的片面认识,同学们在作文的立意上常常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主要体现在虚假、空洞、矫情、肤浅四个方面。作文的立意要防止这些毛病,我们称之为“四戒”。袃一戒“曲解”羀作文立意的基础是素材。作文的素材,无论是社会生活本身,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字材料,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作文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合理地表达人们的认识,就不能任意曲解写作的材料。作文的“意”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上,脱离了“真”,“意”也就虚假了,同时也就失去了任何价值。膆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有创意,人为的拔高材料的思想意义,甚至歪曲材料的意义内涵,其结果必然导致作文的“失真”。例如,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告诉我们:“坏人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不要轻信和怜悯坏人。”有同学却从中提炼出“狼是聪明的,人不应该与狼为敌”的主题。《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发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同学却从环保的高度提炼出“愚公不应该挖山,而应该搬家”的立意。这些看法看似有道理,有新意,其实歪曲了寓言的本意,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寓言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故事和人物,而在于它的寓意,故事和人物只是寓言赖以附丽寓意的外在凭借或依托,寓言作者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人们生活中的道理。因此,寓意才是语言的内核,没有了寓意,寓言就失去了价值;曲解了寓意,也就曲解了寓言。也许有同学会说,“朱光潜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不也没有忠实于寓言的原意吗?”这种认识其实也是一种误解。第一,朱先生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并非《伊索寓言》本来要说的意思,而是一种“纠正”,这与我们同学从“农夫和蛇”等寓言中直接提炼出“要保护生态环境”之类的主题不一样;第二,朱先生的这篇读后感是“借读《伊索寓言》,浇心中块垒”,目的
立意四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