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Image of the Hu monks in the
Tang Dynasty
——by the case of Tai Ping Guang Ji
Candidate Zhan Weiming
Supervisor . Qi Lingyun
College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parativ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Degree Master of Arts
University Xiang Tan University
Date May,2010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摘要
唐代是中外文化大交流的时代。期间,各种外来宗教都得到了大规模发展,
胡僧来华也成了一道亮丽风景。随着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他们不仅被写入历
史文献和宗教典籍之中,而且还走进了唐小说家的视野,成为一种创作题材。
论文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探讨《太平广记》中的胡僧形象,同时借助
民俗学等相关理论进行阐释。
《太平广记》辑录了唐代胡僧故事 42 则,成为研究当时中外政治经济文化
交流的宝贵资料。唐代,在和谐的政治经济环境、博大精深的宗教文明和官方
派遣三重因素推动下,胡僧纷纷来华。同时这个活跃的群体开展了辩论斗术、
干涉朝政和大展玄术等引人注目的活动;鉴于作者身份有其丰富性和复杂性特
点,论文从故事类型学视角出发将《太平广记》中的胡僧形象划分为貌怪行异
型、解民倒悬型等五种类型;在唐朝对外开放具有开放性和封闭性特点的背景
下,《太平广记》中的胡僧形象置于被“美化”与“丑化”的矛盾命运之上,“美
化”的形象源于中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丑化”的形象则是本土文化
与外来文化进行排斥和斗争的结果。
通过对小说中的胡僧形象进行解读和重构,我们发现,笔记小说作者对同
一异域人物运用不同的塑造手法,建构出两种类型的文化形象,这种用意识形
态和乌托邦两级张力手法所塑造的胡僧形象彼此牵制又不过分崇拜与歪曲,折
射出当时唐代社会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太平广记;胡僧形象;美化;丑化
I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was a large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Time. In this
period, all kinds of foreign relig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on large scale. The Hu
monks’ arrival in China has e a beautiful landscape. With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social influence, they are not only written into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ligious books, but also into the vision of the novelists in Tang Dynasty as a creative
them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images of Hu monks in Tai Ping Guang Ji on the
basis of Image Theory parative literature and gives interpretations with the
help of the
唐代胡僧形象研究——以《太平广记》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