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异僧小说中的异僧形象探析.doc《太平广记》异僧小说中的异僧形象探析摘要:异僧小说是《太平广记》佛教类篇目中的一个分目,共有十二卷,七十一篇,涉及从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异僧共七十一位,异僧各有其异。本文据其基本相似点将异僧分为三类,即“才貌特异”型、“禀赋神通”型、“操守特异”型,对其形象进行简要探析。关键词:异僧;才貌特异;禀赋神通;操守特异《太平广记》异僧类小说共十二卷,七十一篇。异僧之所以被称为异僧,是因为他们拥有平常僧人所没有的异能,《太平广记》异僧小说中以主角出现的这七十一位异僧各有其异,据其基本相似点,笔者将其分为三类,即“才貌特异”型、“禀赋神通”型、“操守特异”型,下面是对这三种类型的具体描述:一、才貌特异型博闻有才一直是文人所倾羡的,《太平广记》异僧故事中把许多博闻强识、负有才名的僧人作为异僧来描述。他们或是记忆超群、或是知识渊博、或是见多识广,他们在小说中常常充当着另类角色。如卷九十二《一行》中的一行善记览,造大衍历。再如卷九十一《骆宾王》中的骆宾王,才名甚著,曾为初唐四杰之一。再如卷八十九《释道安》中的释道安“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休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以暗诵。’师虽异之,而未言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不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敬而异之。”①五千言的《辩意经》只在耕作休息期间就记住了;不下万言的《成具光明经》同样一天时间记住了,僧师验之不差一字,超强的记忆力令人叹为观止。关于异僧容貌的描写不多,有的只用几个字概括,如卷八十七《释摩腾》对释摩腾的外貌描写只用了三个字“美风仪”,卷九十二《惠照》也只用了“貌衰体弱”四个字来形容惠照。有的异僧则根本没有容貌方面的描述,但是个别篇章关于异僧外貌描写却十分精彩。如卷八十八《佛图澄》中的佛图澄“左乳旁先有一孔,围四五寸,通彻腹内,有时光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②这个小孔能照明,斋戒时还可引肠自洗。又如卷九十六《僧伽禅师》叙僧伽禅师:“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③二、禀赋神通型异僧小说七十一篇中,异僧各有其异,他们都拥有常人不可企及的神通,这也是异僧们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异僧的禀赋神通主要有:预言先知、神行术、分身术、死而不亡与尸解、神力、求雨与灭火、医咒与送子等。预言,即对人的命运、前途、生死以及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预言先知之人,历来为人民所追求、所崇尚,尤其是在古代,那样科技政治教育均不发达的社会,先知就更为人们所景仰。各种各样预言的出现、先知之人的产生,其实也是长久以来人们信奉的天人感应的观念的继续和深化。人们相信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发生及个人命运的变化、家国兴亡等都是有迹可寻,是与某些东西或现象相联系的,在发生某事之前总会有相应的预兆。先知与预言的大量出现反映出人们对现状或未来的不安,总是希望借助先知之人来加强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太平广记》中的许多异僧就是预言先知之人,但他们的预言往往是以隐晦的谶语的形式揭示的,当事人往往不明其所以,等事情结果出来恰如谶语所言。如卷八十九《鸠
《太平广记》异僧小说中的异僧形象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