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专业常用术语解释
来源:水环境研究所
A
氨氮(Ammonia nitrogen简称NH3-N)
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两者的组成比决定于水的pH值和温度,当pH值偏高时,游离氨的比例较高,反之,则氨盐的比例较高。水中氨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焦化、合成氨等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等。此外,在无氧环境中,水中存在的亚硝酸盐亦可受微生物作用,还原为氨;在有氧环境中,水中氨亦可转变为亚硝酸盐、硝酸盐。三种含氮化合物在水中出现的意义见下表。
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意义
+ - - 表示水新近被污染
+ + - 表示新近污染,分解在进行
+ + + 水以前被污染,已开始分解并仍有新污染
- + + 水中污染物已分解,趋向自净
+ -
测定水中氨氮的方法有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水杨酸-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电极法和容量法。
B
表面活性剂(Surface-active agent)
目前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已达几百种,按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作用可分为三大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最广,而且在污水处理中是最难破坏、难降解的。水体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会使鱼类难以生存,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C
臭(odor)
臭是检验原水和处理水的水质必测项目之一。水中的臭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天然物质的分解或与之有关的微生物活动。由于大多数臭太复杂,检出浓度又太低,故分离和鉴定产臭物质很难。
残渣
残渣分为总残渣、总可滤残渣和总不可滤残渣三种。它们是表征水中溶解性物质、不溶性物质含量的指标。
总残渣指水样在一定的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包括总不可滤残渣和总可滤残渣。
总可滤残渣指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在称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所增加的重量。一般测定103~105℃烘干的总可滤残渣,但有时要求测定180±2℃烘干总可过滤残渣。
总不可过滤残渣(悬浮物,SS)指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物质,于103~105℃烘至恒重得到的物质量。它包括不溶于水的泥沙、各种污染物、微生物及难溶无机物等。
D
地面水(Surface water)
流过或静止在陆地表面的水。
电导率(conductivity)
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无机酸、碱、盐的量有一定关系。该指标常用于推测水中离子的总浓度或含盐量。不同类型的水有不同的电导率。
底质(bottom sediment)
底质是矿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的产物,污水排出污和河(湖)床母质等随水流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
[向上]
F
废水(Wastewater)
生产过程中、使用后排放或产生的水,这种水对该过程无进一步直接利用的价值。
氟化物(Fluoride)
氟化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中,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F-)。缺氟易患龋齿病。,易患斑齿病;如水中含氟量高于4mg/L时,则可导致氟骨病。有色冶金、钢铁和铝加工、玻璃、磷肥、电镀、陶瓷、农药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和含氟
水环境专业常用术语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