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英雄词家辛弃疾辛弃疾,一个词坛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其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并称“苏辛”。近代学者王国维更以辛弃疾为南宋唯一可与北宋词人颉颃者,可见其声名成就之高。然而,要说辛弃疾的梦想,那可不是当词人。辛弃疾自幼生活在金人占领区,从小就受祖父辛赞影响,有着一筐抗金复国,为民族雪耻的雄心壮志。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工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只得“笔作剑锋长”,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品读辛词,我概括出辛弃疾的两大形象,悲情英雄与豪放词家。这也是辛弃疾为大家熟知的两大形象。一、壮志难酬的悲情英雄(一)招妒“峨眉”这个标题的确定,源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峨眉曾有人妒”一句。峨眉本是形容美貌的女子,此处借以指代因才能卓越,卫国勇猛而招妒的辛弃疾。辛弃疾是一个有着非凡胆略的人才,从率50骑兵直奔五万士兵的金营,生擒张安国便可得知。然而雄才胆略兼备,主张抗金卫国的他,却遭谗招妒,屡遭排挤,从23岁南归,到42岁被弹劾罢职,20年间,一直在地方任职,且多次调换官职,未能有大的建树和作为。辛弃疾把这种被嫉恨排挤的悲愤,寄寓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摸鱼儿》写于辛弃疾奉命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之时。词作上阕从暮春景色写起,渐次写出伤春、惜春、留春、怨春的情感。“春且住”一句流露出辛弃疾对匆匆而逝的春天的挽留,更表现出他对英雄生命的徒然流逝的惋惜。而基于时间无法挽留和生命有限的焦虑,辛弃疾对耽误了他风云际会的妒贤嫉能者进行了尖刻的揭露。下阕先自比陈皇后,当年陈皇后招妒失宠,不正与自己今日之况相仿吗?智勇双全的辛弃疾,在调任湖南转运副使的前数年,先后平定湖南、江西的茶商暴动,深受宋孝宗赞赏,官职屡升。主和派担心辛弃疾的被重用,会动摇皇帝议和的决心。这些苟安的奸臣是如何谗言诽谤辛弃疾,我们不得而知。但辛弃疾此时心境在“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眉曾有人妒”一句中则表露无遗。“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一句反用相如买赋,使君王回心转意之事,感叹纵有相如才笔,也难以让君王洞察忠臣心情,矛头直指君王,可见其内心愤慨之深。如果说这只是含蓄的怨愤的话,接下来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是饱含愤慨呼之欲出的诅咒,以杨玉环和赵飞燕的结局暗讽主和派的悲惨下场。(二)丹心赤子在昏君及乱臣贼子当道,求和苟安之风盛行的南宋,辛弃疾的英雄之路难行,英雄梦难圆。但他又是一个丹心赤子,用他的一生阐释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真谛。在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词中,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情怀与抱负。《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大约写在辛弃疾48岁之时。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缘由,是为赋壮词以寄陈亮。词作上阕主要追忆当年参加抗金义军的军旅生活。起句“挑灯看剑”、“吹角连营”营造了逼真的战争氛围。“分麾下炙”、“弦翻塞外声”描绘出点兵之盛况。词的下阕重点写敌我交战的惊险场面。“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见战马奔腾、剑声如雷,骑士与弓手之骁勇如在目前。“了却”两句直言自己心中所愿,亦是将士勇猛无畏的动力所在。辛弃疾并不掩饰自己的的功名之心,但主要还是希望保卫国家挽回民族尊严的赤诚之心。这种情怀是
英雄词人辛弃疾(蒋春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