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孙子兵法》思想摘要:伊拉克战争是世界新军事变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战争。本文结合《孙子兵法》解读伊拉克战争的起因、发生、发展、结局及战后的全部过程,提炼出战争中美军符合孙子思想精髓的“八战”原则,试图从东方传统兵学的角度对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规律加以诠释和分析。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经基本结束,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战争结局早在情理之中;然而,战争进程的跌宕起伏,却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美英联军21日在伊拉克实施代号为“震慑”的大规模空袭行动时,日本的《朝日新闻》就有人撰文指出,这是美国军事专家参考《孙子兵法》后的现代版。[1]事实上,不仅“震慑”战略一个方面,结合《孙子兵法》全面解读伊拉克战争的起因、发生、发展、结局及战后的全部过程,可以得到对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规律的更深一步的认识,对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将有所启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孙子多次强调,必须“慎战”,反对没有政治目标和战略价值,就轻启战端的做法:“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兵法·火攻篇》),认为战争的出发点必须是“安国全军”(《孙子兵法·火攻篇》)。《孙子兵法》提倡慎战的主旨有三层含义。第一,战争的政治目的问题。进行战争必须是合必要性和利益性的统一,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火攻篇》)。如果不得已进行战争,孙子主张从事战争必须注重“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孙子兵法·军争篇》),即夺取敌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己所用。关于战争指导,孙子以明确的语言表明了他的进攻战略:“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孙子兵法·九地篇》)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战争目的是实现美国谋取中东地区事务主导权的企图,即通过“先发制人”战略消灭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伊拉克政治和军事力量,并改变和控制其战后的政治和经济走向。2002年9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了以先发制人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调,“美国将保持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其第一军事大国地位构成威胁;美国必须保持打败敌人的能力,不管敌人是一个国家还是其他力量。”[2]伊拉克战争就是布什总统“先发制人”安全理论的首次实践。另一方面,战后由美国全面控制政治和经济走向的伊拉克,其石油工业、国家机器及基础设施的重建将使美国全面受益。据报道,美国方面早在战况尚不明朗的时就已经着手重建市场的分配工作了。加州的富卢尔公司、爱达荷州的华盛顿国际集团、马萨诸塞州的帕里尼公司、得克萨斯的哈利伯顿公司都获得了金额为上亿美元的重建项目。美国国际开发署正在美国招标,把负责修建伊拉克机场、旅馆、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大项目承包给美国公司。据报道现在只有两三家公司进入招标的最后一轮,而获胜者将能得到金额6亿美元的重建合同。[3]可见美国发动战争是确定战争是合必要性和利益性统一后,作出的战略决策。第二,积极备战的思想。必须把准备战争提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做到有备无患:“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九变篇》)把立足点放在作好充分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敌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进行战争,也可凭借充足的战前准备“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兵法·形篇》)。冷战的结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