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媒视野看《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王大慧指导教师:崔银河引言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文摘要:本文立足文本,从传播学和文学入手,以《晨报》副刊为基本的研究对象,考察传播与文学的关系,从传播的要素分析《晨报》副作为“公共舆论空间”的一些反映和表现,从文本着手对本土文学创作和域外文明译介加以梳理,在更细致的角度论证,揭示《晨报》副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个“公共舆论空间”,对于文学、文化的影响。上篇综合论述副刊的起源,从传媒角度分析其作为一种载体,作为一个“公共舆论空间”的启蒙作用,通过传媒看启蒙,从传媒要素出发分析启蒙性,进而在本土文学创作中以杂文为例分析《晨报》副刊的“公共舆论空间”的性质。下篇主要就域外文明在《晨报》副刊中的译介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指出《晨报》副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于域岁卜文学的引入、介绍和翻译意义重大。而众多域外文明在《晨报》副刊的共生共存,也反映了《晨报》副刊的“公共舆论空间”的特性。本文的研究特色就在于将传播与文学联系起来,在掌握大最的文本和对文本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为《晨报》副刊的“公共舆论空间”性质定位分析,来阐明传播与文学的关系和《晨报》副刊作为“公共舆论空间”的具体表现。对文本的研究的细致和分析的角度的特别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关键词:《晨报》副刊启蒙“公共舆论空间”传媒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媒对于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在传统的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之外,网络媒介的迅速兴起和普及更是给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它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化和商业化的性质。作家之于文学也不再是单纯的创作和启蒙,而是要适应文学市场,迎合读者消费口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传媒对文学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加深。然而传媒对于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回顾历史,在现代文学的最初,我们不无欣慰地发现,旱在现代文学创立之初传媒与文学就已经产生了不可或缺的联系,传媒作为文学的载体进行文学、文化的传播,对“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年的鸦片战争,外国入侵者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大门,同时也打破了封建思想的封闭状态,震醒了当时尚在愚昧混沌中的国入,使得包括军事、经济、文化、宗教、自然科学知识、新闻时事等在内的各种域外文明开始传入我国,而由外国传教士所创办从传媒视野看Ⅸ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
的各种现代报刊和新式出版物就成了这些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性渠道。这里笔者使用“工具性”一词,因为此时的现代传媒更多显现的娃它作为工具性的传播特质。,国人办报还没有形成。因此一方面外国传教十单纯的把传媒用来作为传输域外文明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这时的传媒本身也还缺少国人办报的独立的、多元化的特点和风格,所以说用“工具性”一词更为审慎。西方先进的域外文明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首先促使了社会变革维新运动的发生,然后维新运动又促助了文学革新的各种尝试,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和晚清域外小说翻译的盛行等这些方面的承续和积累实际上都在为现代文学铺路,为实现文学的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而且是成熟的背景条件,这些条件促成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变革与改造和向现代文学的转型。世纪初期,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化进程。文学的现代化是伴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以及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而开始发展的。陈平原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们的载体不同。现代文学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报纸发行而传播的。传媒与文学的互动,是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由此可见,传媒不仅作为域外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播媒介存在,而且本身成了现代文学的一种象征。如果说古典文学更多的是以话本口头来传播,那么随着现代传媒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则形成了更加专门的文学载体。启蒙知识分子在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与传媒力量的结合下,开始创办我们自己的报刊,建构我们的“舆论空间”。传媒的工具性特点愈加淡化,从对域外文明简单的技术移植,发展到传播新思想、开启民智,传媒的其他特点与优势也日益显现出来。究其特点:第一,广泛性。国人独立办报,印刷出版技术的掌握使得文化传播的广泛性成为一种可能。报纸文艺副刊发展并且趋近稳定成熟,明显扩大了文学传播的地域范围;一些纯文学刊物的出版发行,也结束了以往自由流通的局面,有了相对固定和广大的传播空间,同时也促使一大批人更趋向专业化的研究和写作。有趣的是,关于出版印刷与文化的关系,早在年《晨报》副显毓黄N恼隆冻霭嬗胛幕罚髡咴谖闹谈到:“出版物的质量与文化的消长有特殊关系,文化异常进步的国家出版必定特别讲求,特别发达。出版特别讲求,特别发达的国家,文化也必异常进步。出版和文化二者,本来是互为因果,相互为用。
从传媒视野看《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