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矛盾与统一
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的争论矛盾
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
现代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物质科学继续揭示自然界更深、更广、更久远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正逐步阐明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
高度分化&高度综合,
多层次、多维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群不断涌现。
现代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中的带头技术。
各门类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围绕一个大问题或大目标的解决与实现而形成庞大的综合性技术群。
综合应用多种门类技术的复杂大系统的研制开发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以软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多种社会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的新门类。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
科学的技术化
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
科技与社会(STS)源起福兮?祸兮?
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到底是天堂之雷还是地域之火?
——费雷德里克·费雷
对科学技术价值反思的众多表述之一,即科学技术到底是为人类造福还是人类造祸?
科技乐观主义
近代以来人们普遍科学技术能将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所需的一切,甚至能化解一切社会矛盾,建立一个幸福富裕的社会。尤其是战后西方世界20年左右的经济繁荣,更使人们陶醉在利用科技征服自然的胜利中。于是科技乐观主义、科技救世主义、科技拜物教十分流行。
远古时代——技术萌芽状态
陶器烧制、房屋建造、弓箭发明、丝麻纺织、人工取火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使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初步满足了人类吃穿住行的生活需要。
古代文明——实用技术体系的黄金时代
为农业服务的天文学、力学、数学、农学、水利工程学等经验科学体系&手工冶炼铸造、简单机械制造技术等实用技术发展起来了;
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中国创造了以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为代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使用知识体系,达到了古代文化的高峰。不仅成为东方文明最为重要的知识中心,也成为了近代西方新社会产生的催化剂。
近现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全人类的命运
第一次科学革命(16~17世纪)
始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中间经过伽利略惯性定律和开普勒的行星三定律工作,直到牛顿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形成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为止。
第一次技术革命(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
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实用的蒸汽动力技术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以机器加工、蒸汽动力、机械制造、铁路运输和钢铁冶炼等技术为主导技术群的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以英国为例
英国在18世纪中叶开始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从棉纺织业,逐步扩展到采掘、冶金、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各个部门。在18世纪以前,英国还落后于法国等欧洲国家,但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英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1800年英国的煤产量占整个欧洲产量的2/3;1860年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的工业品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并拥有世界出口总额的1/4和进口总额的1/3。到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自然辨证法讲义5(科学技术与社会)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