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自然辨证法讲义-科学技术方法论.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认识
科学认识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意识反映,以及获得该意识反映的实践活动。
科学认识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现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三个要素组成。
科学认识的客体:科学对象
科学认识的主体:科学工作者
主体认识客体的手段(中介):科学工具
科学认识中的主体客观化和客观主体化过程。
科学认识的客体:科学对象
科学对象是主体进行科学认识活动的客体,是那些对主体对象性活动具有现实意义而被纳入其结构中并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
它包括物质与精神、天然(可观测而不能直接干预)与人工(可直接干预和改造)对象等类型。
科学认识的主体:科学工作者
无论是作为历史的、现实的,还是潜在的认识成果或知识系统,尽管科学劳动者与科学认识工具、科学认识对象相互联系、制约及相互作用,但它支配和控制前二者。因而其是科学知识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也是科学认识论首要的问题。
科学认识的主体的历史与逻辑结构
历史结构
个体(19世纪以前)
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
集体或组织(19世纪至20世纪初)
卡文迪许、李比希、爱迪生实验室
社会(20世纪初以后)
曼哈顿计划(1942):,耗资20亿美元
阿波罗计划(1961):200家公司120所大学400万人
耗资300多亿
逻辑结构
由个体、集体和社会等三个层面的科学工作者构成有机统一整体。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关系。
此结构表明认识主体自个体到社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主体的社会化和科学综合化程度的提高,二者互为因果。
科学共同体结构
“核”式结构
年龄结构
专业结构
能力类型结构
“核”式结构
指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由合作者、助手及其学生等所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结构。此乃其本质特征的显现。
由于学术“大师”的杰出成就、崇高品德和威望或卓越组织领导能力等,而对其他同行等产生极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以其为核心形成一个严密的核式结构。如以尼耳斯·玻尔为核心的哥本哈根学派等。
年龄结构
此指科学共同体内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各年龄段的科学劳动者的比例构成关系。它关系到科技人才群体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由于各年龄段的科学劳动者在知识结构、能力、经验、体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由单一年龄段所构成的共同体也有诸多劣势和弊端。因此,只有将各年龄段(老中青)科学劳动者科学、合理地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
专业结构
此指共同体成员中各学科(如数理化、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各专业(如化工、机械等)领域内专业人才的数量、分类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构成关系。
专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其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其确定依据或标准是其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的需要。
例如,贝尔实验室900多名有学位的科技人员中,电子和电讯工程占39%,计算机、数理、机械和化学工程及其他人员占61%。

自然辨证法讲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bbitco
  • 文件大小501 KB
  • 时间2017-12-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