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史2.ppt中国话剧史第二讲话剧萌芽期(1917-1927)主讲内容一、作为“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萌芽期话剧受易卜生影响的“社会写实剧”创作潮流二、代表作家作品(一)三位话剧奠基人: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二)其它作家作品:郭沫若、丁西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在《新青年》杂志1917年1月号。他认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一、对旧剧的批判1918年《新青年》6月和10月分别刊出“易卜生专号”和“戏剧改良专号”,由此“五四”的先驱们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旧戏(戏曲)。主要观点有:钱玄同彻底否定、宋春舫的永久保存观、改良主张的欧阳予倩《予之戏剧改良观》、西方引进观的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话剧创作的“娜拉剧”风潮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对于处在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的中国青年,影响很大,娜拉成为他们的偶像。在此剧的影响下,胡适的《终身大事》(1919)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正式发表的白话剧作。欧阳予倩的《泼妇》(1922)、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特色。二、主要话剧作家作品(一)三位话剧奠基人: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二)其它作家作品:郭沫若、丁西林田汉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电影剧作家、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骨干和倡导者。先后主持创办了南国剧社、南国艺术学校、南国电影剧社,先后主编了《南国周刊》、《南国月刊》等戏剧杂志。一生创作、翻译、改编剧本三百多个。《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个阶段田汉的戏剧一方面表现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和传统势力中对人性压抑的种种罪行;一方面表现人们在黑暗现实中所产生的苦闷和颓废心理,以及不甘沉寂和对光明的追求——代表作:《获虎之夜》1922、《名优之死》1929。《获虎之夜》(独幕剧)贫富悬殊造成的爱情悲剧。剧本不拘泥于琐细的生活细节,而擅长捕捉渲染富有激情的戏剧情景,人物和故事都具有传奇色彩,大段的主人公抒情独白,更增加了剧作的诗意。
中国话剧史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