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水稻穗颈瘟的发生与防治莁芇水稻穗颈瘟是水稻上常发性、气流性主要病害,水稻扬花灌浆期,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很容易发生穗颈瘟。染病后,随着病菌的繁殖与危害,穗颈节坏死,输送到穗子的养分通道被阻断,从而形成白穗或瘪粒的稻穗。穗颈瘟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田块30%以上,甚至绝收。一旦穗颈染上稻瘟病,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穗颈稻瘟主要在穗颈或穗轴和枝梗上发生。穗颈发病,病斑褐色或灰黑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可长达3~4㎝。发病早,发病重时,造成白穗;发病迟,发病轻时,造成千粒重下降或秕谷。穗颈瘟常会引起穗梗折断,在穗轴分枝、枝梗和再生枝梗上的症状和在穗颈部相似,但只是病斑以上部分小穗受害,造成小穗不实。: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度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10~35℃,最适温度25~28℃,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适宜的温、湿度才能形成附着孢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时晴时雨、早晚有云雾以及结露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垂直抗性品种,其抗性因生理小种组成只能保持一定时期抗性,一旦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就会丧失抗病性,使病害发生。一般籼型品种的抗性优于粳型品种。:如种子带菌多,又未进行浸种消毒,尤其是病稻草、病秕谷未经销毁或处理不彻底等,越冬菌源多,一旦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传播就快,发病就重。:如分蘖期持续阴雨连绵,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日照时数少)的环境条件,就会降低水稻抗病性,从而有利于病害发生。抽穗期前后如出现连阴雨天气,降雨日多,降雨次数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条件,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对病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其中,高湿有利病菌孢子萌发与侵入;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较重。:如施用氮肥过多、过晚,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均可加重病情。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最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于发病。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穗颈瘟是发生在穗颈﹙穗轴与稻穗连接部位﹚上的稻瘟病。穗颈是将稻叶制造的光合产物输送到穗部的必经之道,也是稻株最易感染稻瘟病的部位。近年来之所以水稻穗颈瘟发病偏重,主要是防治不力,存在误区。:稻瘟病病菌刚侵入时,一般不表现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不明显。而等到穗颈因病坏死而出现白穗时再防治,为时已晚。防治稻颈瘟一般要在破口始穗期用药,感瘟品种或不抗瘟品种或生长过旺的田块,还要在齐穗期﹙抽穗达80%左右时﹚再用药一次。稻瘟病发生受环境影响较大,分蘖期发病条件不适宜,苗瘟发生可能并不严重;如穗期条件适宜,又可能表现出感病。感瘟或不抗病品种,穗期遇阴雨天气,无论苗瘟发生轻重,都可能导致穗颈瘟的大流行。因此,感瘟或不抗瘟品种,或者历年稻瘟病发生
水稻穗颈瘟发生及防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