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政”乎?“资政”乎?——谈江泽民同志用过的一个词语龙协涛近日我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大楼开会,见到该楼大厅里设有一个庄重的屏风,上面刊刻着前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1998年10月22日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亲笔信。屏风底色为红色,字迹为金色。全信内容如下:中央党史研究室: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讲过,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要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拿出更多的成果,来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迎接建国50周年和新世纪的到来。江泽民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二日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的孙英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上撰文宣传阐释江泽民同志这封信的重要思想时,准确完整地引证了信的全文,他的文章题目就叫《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史资政育人工作提升到新水平》。江泽民同志的这封亲笔信,一下子解决了我头脑里长期思考怀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包括中共党史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如果要谈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肯定是要按照这封亲笔信的正确用法——“资政育人”来论述。然而,查中共中央文件,查一些部委文件,查《人民日报》,本来应用“资政育人”的地方却变成了“咨政育人”。至于报刊图书中一些领导人讲话,学者写文章,引述江泽民同志谈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时,用“咨政育人”者比比皆是,错误不胜枚举。因此,有必要予以纠正。中共中央文件2004年第3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引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个思想时,用的也是“咨政育人”。教育部文件2002年第10号《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和2003年第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引述江泽民同志的这个思想时,用的也都是“咨政育人”……错误的源头在哪里呢?200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题,首次发表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文中出现的是“咨政育人”。错误由此肇始。2002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建院2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时,精辟系统地概括为五句话二十个字:“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毫无疑问,江泽民同志在这里讲哲学社会科学“资政育人”功能,同他亲笔信中讲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遣词造句完全一致。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第二天《人民日报》正式发表这个讲话时,出现“咨政育人”一词,同江泽民同志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亲笔信中的“资政育人”不相符合。“资政”者,白话直解就是:提供给治国理政以参照和借鉴。然而用“咨政”就讲不通了。“咨”者,咨询、咨访、咨商也,怎么能和“政”搭配在一起呢?词典中也查不到“咨政”这个词。而“资政”一词并不生僻,当今新加坡政府就设有“资政”一职。我国宋元二朝还设有“资政大学士”“资政大夫”。江泽民同志讲“资政育人”,我理解为是继承了我国史学名著
咨政与资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