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周丽艳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知识掌握得好坏,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即要有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同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
早在我国古代,教学语言艺术就备受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学记》把“善教”与“善歌”并论,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学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即强调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含蓄生动,给人以美感。现代教学艺术论的开创者之一赫修特指出,如果一个人善于交流表达,即使他是二流学者,也可能是个优秀的教师,否则有才华、灵气、个性也很迷人,也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同为语文教师,但讲起课来感觉却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讲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听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教师,语言无味,或是高腔高调,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或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叫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是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打动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集古今之华章,荟宇宙之精华,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风云奔走——这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要讲究艺术性。那么,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激情导入
歌曲的前奏,拉开了歌曲的序幕,由它牵引着歌唱部分的到来,于是情绪由此生,歌声源源来。它向听众预示着歌曲将要出现的某种基调,并为听众对后段音乐的了解创造出有利的气氛,它是听众与演唱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师的导语,就应像一首歌曲中的前奏,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情感氛围,铺设一座与文本交流的情感桥梁。
在教学人教课标版语文六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以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故事导入: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寄来的画片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11岁时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通过这样的导语很快能把课堂带入这篇童话所描述的氛围中,使文本知识的传递融入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08566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