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64097课程名称(中文)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3学时:30(课内学时:30实验学时:)::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适用对象::《工程化学》、《无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卢嘉锡总主编、赵匡华、周嘉华著科学出版社二选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分册》李约瑟著科学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科学技术史》薮内清编(日)::多媒体教室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科学遗产,它已经表明中国人在研究自然并用于造福人类方面,很早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已雄居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当然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巨大源泉,而近三百年来,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自然是值得我们深省的重大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性地认识这部兴盛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精华与糟粕共存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引以为鉴,温故知新,既不陶醉于古代的辉煌,又不沉沦于近代的落伍,克服民族沙文主义和虚无主义,清醒地、满怀热情地弘扬我国优秀的科学技术传统,自觉地和主动地缩短同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差距,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这些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教学的目的所在。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引论(3学时)一、。。。二、。、模拟实验、科技考古等研究方法的概念。。(二)中国古代的陶瓷化学及其工艺(6学时)一、:陶瓷的历史意义,陶瓷起源的探讨,陶瓷发源之考古证据。、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形成的原因;原始瓷的出现及其在陶瓷发展史中的意义和作用。,古代各种玻璃的发明、发展过程及其中蕴涵的化学内容;建筑陶和低温铅釉陶的出现与发展及其重大的历史价值;紫砂陶的历史源源。“南青北白”为特色的唐代瓷艺和窑系林立\推陈出新的宋代瓷艺。。。二、、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理解研究古陶瓷起源的思路和考古手段;认识探索人类社会发源与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一样,具有同样的意义和价值。,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制陶术的工艺进步和技术成就,掌握陶器向原始瓷器过渡的工艺条件、社会因素及过渡方式;了解古陶研究在化学史中的意义。;理解它们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原因;了解它们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宋陶瓷大发展的社会渊源,掌握唐代青瓷和白瓷演进的物理化学基础,了解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外貌特征、制作工艺过程及社会价值;了解宋代瓷业的发展全貌,掌握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的发展历史、技术进展、工艺特色和历史地位;掌握从化学组成区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