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杜振华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静电场,对电场力做功,电势、电势能以及电势能的变化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此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认识恒定电场,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等势体上电荷的分布和转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恒定电场形成的过程,并引出了电源和恒定电流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电源及电流的形成过程。②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认识到物理规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2、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四学情分析具备了静电场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恒定电场的基础和保证,学生在学习静电场的过程中,对用“场”的思想研究物理问题有了一定认识;但是,静电场的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觉得知识有些凌乱,一时难以理顺。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主动思考,师生共同总结的模式(最好是教师先听学生的总结,再加以点评,这样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减少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感)。 五、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六、课前准备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七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但是,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生产和生活领域,更广泛地存在着的是电荷流动所引起的效应。那么,电荷为什么会流动?电荷流动服从什么规律,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进步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过渡: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倾听 倾听,思考点名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电流在生产中的应用,并勾起学生对前面静电场知识的回忆。情景引入、展示目标为什么雷鸣电闪时,强大的电流能使天空发出耀眼的强光,但它只能存在于一瞬间,而手电筒中的小灯泡却能持续发光?(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过渡】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电源的知识学起。(一)、电源(投影)-1,(如图所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认识到,最终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理解导线R中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 通过现象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讨论、解释可能会产生的现象。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回答,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如果用一条导线R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投影)-2,(如图所示)提出问题:如果在AB之间接上一个装置P,它能把经过R流到A的电子取走,补充给B,使AB始终
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