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未病先防”之养生之道要求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它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学的防治实践。最早提出治未病。《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文中“圣人”是精通养生之道,用养生方法治病的医生,也就是现代人称的养生专家。全文从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首先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养生专家的主张,直接提出治未病。紧接着用“不治已乱治未乱”介绍在气机未乱时,随时维护气机平衡,是治未病的基本方法。最后用“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批评“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的错误行为,从而从反而强调治未病。以上三节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治未病,开创治未病先河,历代医家以此为源加以发挥,使治未病成为中医一大特色。(二)重视养生,防患未然。人体健康的维护,重点是通过养生对人体正气进行保养,使精足、气充、神全,气机旺盛、平衡、畅达,从而增强人体调节能力和抵抗能力。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是延缓衰老,享受天年的基础,是维护健康的根本上法则。这种重视养生,防患未然的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黄帝内经》之中,是《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和重要内容。那么《黄帝内经》是怎么论述的?这就是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安定不耗散,疾病无从发生。②“从之则苛蒺不起”《》遵从四季养生规律,任何疾病不会发生。③“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用保养精神,使脏腑功能协调,便能长寿,终生不发生疾病。④“道者能却老而全形”《》遵照养生之道的人,能延缓衰老,使身体健康。⑤“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谨慎、严格遵守养生法则,才能才久健康。读了上述五条经文,使我们清楚知道,养生能防病,养生能抗衰,养生能长寿。养生治未病旨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三)疾病的发生有从病生至病成的发展过程。在这生成过程中,气机变化微弱,形体尚未损害,疾病尚未形成,是一个治疗防病的时机,《黄帝内经》以“微”“萌芽”等来形容。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称此时为“欲病”,如果欲病积而不愈,就会发展成已病。《黄帝内经》对治疗欲病、预防已病有深刻认识。如《》“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这里“病虽未发”指的就是欲病,本条指出治欲病是治未的重要内容。另外《》“上工救其萌芽”指出治欲病是高明医生的上乘技术。《》“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即欲病,“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治疗欲病就不会发生疾病。全文的意思是:诊视欲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欲病就不会发生疾病。综三条所述,治欲病可预防已病,是《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又个一重要内容。(四)已病早治,预防传变。传变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中传是病位的改变,变是病情变化和程度加重。在《黄帝内经》中,有表里传变、经络传变、脏腑传变、气血传变的不同
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