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卜算子·咏梅》简析读《卜算子·咏梅》,表面上看,词人就是在写梅花,写一株孤独寂寞的梅花。孤梅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寒冷的初春里临霜开放,尽管只是一株,也不能掩盖其坚韧峭拔的光芒。它或许只是静静地,以它特有的姿态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却万万没想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光芒遭到了其他花草的嫉妒,它感到无奈,也无力回驳,或者说它试图反抗,却怎奈只是孤身一株,抵不过群花排挤。于是,在晦暗阴郁的黄昏,多愁的孤梅受到冷风的锤打,片片梅花簌簌飘落,在寒雨的击打下,融入泥中,碾做尘土。孤梅痛苦无奈,内心有千万的不甘,它知道,尽管外在的花朵飘落,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那沁人心脾的芬芳不会因为风吹雨打而消散减弱。尘土中的残花仍能同未掉落的花瓣一样散发出久久的清香。这芬芳清香,就是孤梅高洁精神的象征,是它收到排挤后不甘的呐喊。初读《卜算子·咏梅》,以为词人是在写梅花。再读此诗,便能感到孤梅拥有人的感情,拥有词人的感情,那么这首的深层的含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其次,了解诗人选择梅花的原因。第三,简析诗歌意象,将诗人的经历同诗歌意象融合赏析此诗,解读诗人表达的深层含义。一、《卜算子·咏梅》的写作背景要赏析一首诗词,就要对作者的生平有大致地了解。陆游(1125-1210)是南宋的着名爱国将领,他的爱国情怀终身不渝。他出生在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动荡时代,从小就听其父辈“相与言及国事……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自小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45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二、从46岁(1170)入蜀从军到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在1189年后在做官和闲居中徘徊。可以说,66岁前的陆游怀着高涨的激情希望步入仕途,抗敌复国,收复中原。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宏伟抱负不会一帆风顺。在他29岁时,因为进士考试成绩列于秦桧孙子之前,而在复试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进士。后来在仕途中又因为两度力主抗金而被罢职。晚年,又为国考虑不顾高龄出任史官,但却遭到了一些道学名流的嫉恨,多方攻击。《卜算子·咏梅》可谓是陆游的失意之作。关于这首是的具体写作年份已无从确考。具体有以下几种说法:(1220)陆游的儿子陆子遹刊刻与《渭南文集》卷49。按《渭南文集》的编排顺序可能作于蜀中。(《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嘉州知州,但在九月任命被收回,他被降为闲官。而原因,是有人嫉他摄知嘉州期间(1173)才能政绩而揭发他“游摄嘉州,燕饮颓放。”(《陆游<卜算子·咏梅>创作原地在成都》)而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待到山花烂熳时——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卜算子·咏梅>》一文说:“我以为这词当作于五十三岁以后。”也就是孝宗淳熙四年(1177)以后。因为陆游于此年作《城南王氏庄寻梅》一诗,其中“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等句和《卜算子》的意境相同。(《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不过无可考证。:“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作此诗。”从以上的4种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创作这首词是在他40岁之后,在他
陆游《卜算子 咏梅》简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