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加速度
南平一中江礼善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 理解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 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4. ,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二.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比值定义法。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类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物理对身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难点
1、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2、 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3、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与区别。
教学策略:
一. 教法选择:分析、讲解、讨论、练习。
二. 学法引导:学会运用比值定义法,能用已有知识对身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三. 课堂组织:
1、平均速度: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古代,人用视觉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可靠)
(2)100m短跑比赛,裁判是如何判出运动员的快慢的?中途观众是是怎么判断的?(学生讨论)
结论:(1)在相同的位移,比较所用的时间。
(2)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位移。,
(3)物体运动的快慢与位移和时间都有关系。
,运动员甲10s跑完全程,运动员乙11s跑完全程,运动员甲与乙谁快?
汽车A在2h内的位移是108km,汽车B在2h内的位移是170km,汽车A与B谁运动的快?
解:运动员甲比乙快(相同的位移,甲所用的时间少)
汽车A比B慢(相同的时间,A通过的位移少)
如何比较运动员甲与汽车A谁快呢?
物体学中,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位移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即算出它们在1s内的位移:
运动员甲1s内的位移是( )m,等于10m
运动员甲1s内的位移是( )m,等于15m
则汽车A比运动员甲快(在相同时间1s内,汽车的位移是15m(15m>10m)
综上所述:可以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伽俐略将这个比值定义为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每秒平均跑10m。
老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定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
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由公
速度与加速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