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园林与风景建设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索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以及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就在这种观念形态孕育下,得到了源远流长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取得了艺术上的光辉成就。儒家:“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第一节概述一、沿革与发展1)汉代以前,“囿”、“苑”、“台”等,人们把自然环境只看作是畋猎、鱼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多属于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其中除了建有大批宫殿外,还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珍奇异兽。2)汉末至南北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混乱和痛苦的时期。人们对现实社会产生了种种厌恶、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兴起。道家思想盛行,激发了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孕育了独有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使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纯粹精神领略阶段,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中国特有的山水审美观以及它的外化成果——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四种艺术也由此诞生。(a)帝王造园受到社会思想潮流影响,欣赏趣味也向追求自然美方面转移。(b)出现城郊风景点,这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和一般私园、苑囿不同。(c)名士高逸和佛徒僧侣为逃避尘嚣而寻找清静的安身之地,也促进了山区景点的开发。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3)唐宋至明清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a)理景的普及化即由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b)园林功能生活化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园林一贯追求自然意趣,早期人工建筑较小,但随着造园的普及,园林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园中建筑物的比重也逐渐提高。(c)造园要素密集化前期园林规模大,景物布置稀疏,唐时仍保持这种特点;随着园中生活设施的增多以及追求景观的多样和山水的奇险,各种造园要素都增加起来。(d)造园手法精致化六朝以降,理景风格不断变化,概言之,前期比较朴野,后期趋于精致。唐宋时期,随着山水诗文、山水画的发展,山水审美也更深入,“诗情画意”的发展推动造园风格趋于精美。明清二代,造园风格也趋于繁密、精致,理景手法更加丰富娴熟。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1、按隶属关系分: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寺观园林2、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人工山水园、自然山水园3、按造园的地域风格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蕴涵四、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及手法1、造园四要素:山石、水、花木、建筑2、手法:堆山叠石庭园理水花木配置建筑设计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一、特点历代帝王都在京城周围设置若干苑囿供其进行各种活动,如起居、骑射、观奇、宴游、祭祀以及召见大臣、举行朝会等等。这些苑囿的规模都很大,园内设有许多离宫和其他各种设施,因此它的性质不单是一个游息的场所,而是具有多种用途的综合体。从西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颐和园莫不如此。
中国建筑史13——园林与风景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