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向死而生”的死亡教育.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向死而生”的死亡教育【摘要】生命的美好珍贵与死亡的恐怖可怕,让我们这个忌讳言死亡的民族一直在否认与回避,而生活在当今这个具有现代性和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如何理性地看待死亡与更好地进行死亡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为之探索的一个方向。【关键词】风险社会;死亡教育;向死而生;本真生存一、解读风险社会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风险是和人类的发展共同存在的,风险是发展的结果,发展是通过风险得以实现的。但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 (risk)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又是人们的一种认知体验。风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现代性的后果,它预示着社会可能面临的危机状态和灾难性危险。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danger)和“灾难”(disaster),而是一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由潜在风险引起的危机既源自天灾,也源于人祸,既有显性,又具隐性,既笼罩局部,又波及全局,呈现出复杂多变、领域宽泛、积聚爆发式特征。因此,风险具有不可感知性、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平均分布性、全球相关性和极大的伤害性。[1]当然,风险在蕴藏着危险的同时,也预示着机会和希望。风险是和人类的发展共同存在的。发展并非总是趋善的,合规律的发展并不一定导致合目的性的结果;发展并非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线性过程,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并伴随着代价的付出。“风险社会”理论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整体性与多样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辩证统一的发展景观。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出版《风险社会》一书,开门见山地指出,当今的人类社会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由此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明确指出现代风险社会与古典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两种社会形态。[2]恰巧发生于同年的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英国疯牛病事件,使风险社会研究迅速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风险在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中从潜在的可能性转为显现的现实性,由局部区域性转为世界全球性。贝克随后在其《世界风险社会》著作中指出核裂变的放射性污染、空气和水的毒化、森林的消失等工业化的“副作用”带给人类不可预料的可怕性后果,预测了全球性风险社会的到来。[3] 每个时代风险本身始终都是如影随形的,但唯有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与人类社会朝夕共存的风险再也不是单纯的“传统风险”,而是更为复杂多变的“人为风险"。[4]纵观全球,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命、破坏生存环境、科技风险、经济危机以及政治战争风险接踵而来:“”事件,第二次阿富汗战争,2001年-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SARS,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玉树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等等大事件的不断发生,使得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风险的无处不在和风险社会的到来。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作逻辑,而相对于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风险社会是指由现代化和全球化而可能引致人类毁灭性损失的社会发展形态,其中现代化和全球化是风险社会产生的本质之源。[4] 二、生命的软肋:死

“向死而生”的死亡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莫欺少年穷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