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代外交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比晚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更多更频繁。从1842年8月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康华利”号上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算起,接下来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爱珲条约》……直到1915年与日本国签定的《二十一条》。几十年间,共二十多个条约。这些条约,不是赔款,就是割让土地;不是开放商埠、通商口岸,就是让外等条约。有道是:自古弱国无外交。可想而知,那时外交使节的谈判,往往有如在悬崖之间走钢丝。然而,在光绪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882年8月19日)这一天,一个名叫曾纪泽的二等外交使臣,让骄纵蛮横的俄国人修改了由前任外交大臣崇厚与之签定的丧权辱国条约《里瓦几亚条约》,改签《中俄伊犁条约》。这样,中国就成功地从沙俄的血盆大口中夺回西北边陲的要塞之地。1871年7月,沙皇俄国趁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侵占新疆并向东进犯之际,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1875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4月,左宗棠进军新疆,于1877年12月击溃阿古柏,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粉碎了英、俄两国妄图通过支持和利用阿古柏变新疆为其殖民地的阴谋。1878年6月,清政府任命崇厚为钦差大臣,赴沙皇俄国谈判收复伊犁事宜。1879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即《里瓦吉亚条约》)、《瑷珲专条》、《兵费及款专条》以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中规定:,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一带割让俄国,酌改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地区两国边界。,增辟中俄陆路通商新线。“补偿”俄民共500万银卢布(约合白银280万两)。、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古城等七处领事。据此,伊犁虽归还中国,但其西境、南境仍被俄占,处于北、西、南三面受敌的境地。《交收伊犁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崇厚卖国。清政府也认为“俄人与崇厚所议约章,流弊甚大”,拒绝批准该条约,并将崇厚革职治罪。对此,沙俄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提出抗议,一方面在中国西部边疆和沿海集结军队,炫耀武力。面对沙俄的外交压力与军事威胁,清政府不得不加强戒备,以防万一。 1880年2月19日,清廷颁发上谕,任命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希望在对俄酌量让步的基础上改订《交收伊犁条约》,挽回一部分主权。7月30日,曾纪泽及其随员抵达圣彼得堡。俄方以条约一经签订,不能更改为由,拒绝开议。几经交涉,才表示同意。8月23日,中俄双方举行首次改约会谈,曾纪泽提出交还伊犁全境,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交界仍照旧址,领事只添设嘉峪关一处,新疆贸易不能处处免税等六条“改约”意见。俄方认为这是“将从前之约全行驳了”,决定不以曾纪泽为谈判对手,另派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和布策来北京谈判,以便就近直接对清廷施加压力。清政府获悉吉尔斯和布策即将来华,“深恐大局不可收拾”,立即指示曾纪泽作出更大让步,力争在俄定议。10月2日,中俄圣彼得堡谈判复会。在此后的长期谈判中,双方就交还伊犁、赔款、喀什噶尔与塔尔巴哈台界务、通商、
中俄边境争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