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用水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奉贤区农村低水压区改造的思考近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延伸,是中国政治、经济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不断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改变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加强农村的自来水改造,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是当前一项建设新任务,也是一项实事工程。一、奉贤区农村自来水水压现状奉贤区农村自来水化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1992年底经国家爱国卫生委员会验收,实现全区自来水化,也就是奉贤区农村第一次改水工作的完成。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村的用水问题,也在一定意义上使农民的用水质量得到根本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经过十多年的运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使用的材料品质、施工的技术等诸多问题,农村自来水管网的漏水现象已经相当严重。据调查统计,到2000年6月,全区农村的管网漏水率达30%—40%左右,即每天约有4万m3/d自来水漏失于田野,同时,造成农村地区水压普遍较低,有的村民家中二楼以上基本无自来水供应。为此,当时奉贤区建设委员会对全区农村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普查,全区296个村,除头桥镇19个村由南汇区自来水公司供水外,其余277个村中,有234个村的自来水管网破损已经相当严重,需要全部管网翻建,另外的43个村也需部分管网翻建,涉及管网及口径从15mm到500mm,管网长达3900公里,。时值2000年8月24日区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从2001年起,用5年时间,全面推进奉贤地区农村低水压改造,并对农村低水压区改造工程进行补贴,补贴额度为工程造价的25%,即五年共计3000万元。2001年3月,奉贤区人代会将此项工作正式列入了奉贤“十五”计划。2001年5月起,区政府补贴款逐步到位,正式启动实施农村低水压区改造计划。2001年拉开了我区农村低水压区改造五年计划的序幕。主要由当时的公用事业局具体管理农村低水压区改造工作。2001年度全区共计完成70个村的改造任务,总投资3500万元。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到2005年11月,完成了全区的农村低水压区改造工作。我区农村地区的供水管网经过改造后,管网水的漏失率基本能控制在15%以内,相对改造前30%—40%的管网漏失率,损失大大减小,供水水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供水水压低的现象也得以解决,博得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农村低水压问题在全国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反映我区农村低水压区改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列举一下江苏省海门市的农村低水压改造的情况,横向比较一下。2004年,江苏省海门市全面展开了农村二次改水工程,。海门市各相关乡镇除改造管网268863米外,还打井一口,建造清水池2只。在实际用于农村二次改水的总投入中,
改善村民用水质量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对奉贤区农村低水压改造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