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an发表于2006-4-125:34:00如果研究湖北旅游这20年来的发展,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轨迹,就是一开始迅速上升(这是全线,甚至还有些下降,从位次的角度来看,还有些逐步下滑。但这两年又迅速地发展了。总体而言,湖北旅游形象不够明确,国内市场上如此,国际市场就更不必谈了,这使得整体规划有很大难度。湖北是一个什么概念,大家好像很难一下子说出来。比如一说东北,是大森林;一说内蒙,是大草原;一说广东,是大开放,这些概念都很清楚,在市场上有一个主体形象,而湖北就没有。当然形象只是一个表象问题,这样的一个运行轨迹实际上反映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但是这两年为什么又会有一个大起色,我想是天时、地利、人和,几个因素加在一起,湖北的旅游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该起飞的阶段。这里主要的客观因素,是经济的发展拉动旅游的发展,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主观因素来说,省委、省政府对旅游非常重视,省旅游局和各个部门支持力度也很大,这恐怕是主要的因素。前面这么多年,说得不客气一点,是一个温吞水的局面,这几年能够发展,反映了一个潜力。也就是说,很多事情除了客观因素的制约外,通过努力,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这个规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规划模式的选择与创新这个规划从启动开始,就提出了非常系统、非常明确、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提得好,体现了高水平,不容许规划单位降低水平。同时,通过严格、公正、公平、公开的招标程序,形成了规划单位的市场化竞争。这些都使规划的运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机制,这个机制的形成恐怕是保证规划成果质量的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很简单,这样的机制,对规划单位来说,既是一个激励也是一个约束。激励和约束都体现在一个点上,就是规划单位的专家声誉和品牌。有了好的要求、明确的程序,形成了好的机制,这是湖北规划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这样的操作模式在全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另一方面,从规划班子本身来说,形成了一个中外结合而且是以中方为主的模式。目前国内有5个省请世界旅游组织聘请外国专家做了规划,这些专家是以外方为主、中方为辅的。但湖北这次是以中方为主,吸收外方专家参与,我非常赞赏这种模式。因为旅游说到底是文化,聘请外方专家可以从旁边给我们出很多新的思路,提供很多新的视角,但是对于文化的把握,毕竟不如我们自己。所以这种以中方专家为主、聘请外方专家的模式,是个好的模式,可以把双方的优势最大程度地结合到一起。第二个结合就是多学科的结合。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规划,不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学科、经济学科或者是文化学科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所有的学科结合在一起。严格地说,这不仅是一个产业规划,也是一个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综合性总体规划,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结合和多学科的背景。对课题负责人来说,也要求他在自己的专业背景下,形成一个杂家,否则就很难统筹。这一点体现也是非常充分的。第三个结合就是官、产、学的结合。这体现在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在一年多的编制过程中,省直各个部门、各个市、州,对规划组的配合都非常好。各地都希望规划组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在规划中有自己的位置,各个部门也同样有这样的要求,我觉得这都是好事情。在加强配合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各地的一种竞赛,可这种竞赛可能也使各地多少有点不满足,觉得花了这么大力气、讲了这么多情况,但在规划里说得还不够、不透,这也
对湖北旅游规划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