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当代的《世说新语》”——论张中行的“品人”散文-论文.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诗文品鉴
‘‘当代的《世说新语》’’
论张中行的“品人”散文
马琼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昆明
摘要:张中行的“负喧系列”堪称“当代的《世说新语》”,他笔下往往出现两类人物~类是名士大儒;另一类则是名
不见经传的普通市井人物。这两类人物虽然有天差地别,但作者选择的标准和表现的重点却是相同的,都着眼于人物
的“真”与“怪”。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遥远、审美态度上的无功利性,使得“负喧系列成为了“浓郁的诗”。
关键词:品人朴素平淡自然通达
当一个人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暮年,回顾自己饱经沧桑的一生,回想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人与事,他会有
什么样的感受张中行在《负暄琐话》的小引中是这样说的:“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有时想到‘逝者如斯’的意思,
知识已成为老生常谈,无可吟咏,旋转在心里的常是伤逝之情。”能够引发伤逝之情的,是记忆中那些“可传之人,
可感之事”,作者于是如负暄篱下,随意闲谈,娓娓道来中自有深情感人。从上世纪年代前期开始,张中行陆续
推出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这三部散文集问世之后,极受推崇,被读者誉为“当代的《世说新语》”。
张中行先生上世纪年代初就读于北京大学,其时红楼所奉行的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的精神,深刻地影响
了他的一生。师友中可记可感的人物自然很多,因此张中行散文中很大一部分篇幅就是记故人往事的。而从他对
人物的品评臧否中,读者可以见出的,往往是他自己的人生态度。比如在《负喧琐话》的《邓之诚》一篇中,开篇先引
了一段当时流传在学生们中的顺口溜:“北大老,师大穷,惟有清华可通融。”具体到他自己,因为家贫,选择的是北
大:“走了这条路,正如走其他什么路一样,有所得,也有所失。”朴素平和的语言背后,是通达、宽容的人生态度。所
以,在叙写人物的同时,他其实也是在记录着自己的心声,写人也是在写己。他以一颗平常心去洞彻人世,既冷静
从容也悲天悯人,既有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也有对平凡的、带有烟火气的现实人生的观照。
张中行笔下往往出现两类人物,一类是名士大儒;另一类则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市井人物。这两类人物虽然
有天差地别,但作者选择的标准和表现的重点却是相同的,都着眼于人物的“真”与“怪”。在名士大儒,这种“真”往
往体现为一种真挚的性情,“不失其赤子之心”,对人世对学问皆是如此。而“怪”则往往来自于他们对学问的全身
心的付出与追求,对自己所信仰的学术思想的坚持。所以,他们自己以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在一般人看来
却是很怪。在张中行笔下,这一批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因为世所稀有,所以显得格外珍贵,格外令人敬仰。张中行
写过很多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写章太炎,写马一浮,写熊十力,写胡适,他给很多人“立此存照”,作精神小传,确
实是做到了如启功先生在《读负喧续话》一文中所说的,写人“要如画人肖像,透衣见肉,透肉见骨,透骨见髓”①。
但在他写过的大批名士大儒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两位,周作人和辜鸿铭。
对周作人这位师辈,张中行是一写再写:《苦雨斋一二》《再谈苦雨斋》,其中《再谈苦雨斋》一文篇幅相当长。如
果说《苦雨斋一二》只是借历史人物点出了周作人的总体特征:大事糊涂,小事不糊涂,那么,《再谈苦雨斋》则是在
此基础上做了详细的

“当代的《世说新语》”——论张中行的“品人”散文-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