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的焦虑
脱贫,最根本得靠产业。然而有些贫困村,有产业,却因缺水,农民只能抱着摇钱树过穷日子;有些贫困村,有“发财树”可种,却因缺地或缺技术等原因,难以走上致富的道路。留守在贫困村的农民,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完善的农业生产设施、技术和土地或许是答案。
产业发展机遇
武冈,古称都梁,有“黔巫要地”“三省通衢”之称,位于湖南省邵阳市西北部,作为一个县级市,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2011年被纳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后,武冈市确定了以培育主导产业为目标、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订单基地为支撑的发展思路。
湖南菁香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菁香米业”)是发展订单基地的公司之一,它依托湖南省农科院作为技术支撑后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科技、统一订单收购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在武冈,有近6万农户加入菁香米业的订单农业种植,遍布30多个村子,位于武冈市湾头桥镇的泉塘村就是其中之一。
泉塘村有1800人,几十年来,这里由于缺乏大型工业的支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传统农业和种植业低效的影响下,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为了生计,多数人南下广东寻找发展机会。目前泉塘村常驻人口只剩下1250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只有300人。
然而,相对的,未经开发的泉塘村保留了它原汁原味的生态和景观,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山清水秀。2007年,走
“无公害、绿色优质稻”发展路线的菁香米业在武冈诞生,泉塘村由于具有优质稻成长所需要的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成为该企业的一个种植基地。
好消息一传来,留守村民异常兴奋,纷纷表现出参与水稻订单农业的热情,毫无疑问,这种方式能给他们带来各种好处:首先,菁香米业为参与订单种植的农户免费提供稻种,一亩稻田谷种费用约为60元;其次,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培训,在优质稻生长的各个阶段,每个种植基地都派有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再者,菁香米业对优质稻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的15%-30%;最后,稻米收购的现场,农户即可拿到现金,打欠条的现象不复存在。
缺水,让人心焦
林睦能是泉塘村参与订单优质稻种植的村民之一,家里有6口人,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孙女去广东务工了,只留下妻子与他作伴。2007年,菁香米业在泉塘村开展订单优质稻种植后,时任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的林睦能积极响应,在自家拥有3亩土地的基础上,流转了外出务工村民的27亩土地,共种有30亩优质水稻田。说起这种参与种植方式,林睦能的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2012年,他和妻子凭借种植优质稻,净赚了3万元。
在菁香米业进驻泉塘村之前,村民们种的多是些不能留种的杂交水稻,这类品种对种植技术要求颇高,村民们由于消息闭塞,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熟知技术的途径,只好自我摸索。除此之外,这类品种对雨水依赖度较高,雨量一旦缺少,便会大幅减产,而且收购价也处于一般水平。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利润,许多村民弃田外出寻觅
“饭碗”。这些闲置的田地,也就成为种植订单水稻的储备良田。如今,泉塘村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土地,都已插上了秧苗。
找到了脱贫的产业,但当地农民的致富路却仍非一帆风顺,缺水依然是困扰他们的老大难问题。泉塘村虽然位于南方,雨水相较北方充沛,不过这仅局限于春、夏两季,并且得是雨水充足的年份,倘若遇上春旱、秋旱,水稻的产量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菁香米业可以回收的水稻有早稻和晚稻两种,
庄稼人的焦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