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丧葬习俗看北碚地区的民间信仰王星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学号2220**********摘要: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而北碚地区的丧葬也有自己的特点。而从北碚的丧葬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北碚人的民间信仰。关键词:北碚;丧葬。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丧葬事宜。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国家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在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北碚地区的丧葬仪式和汉族普遍的丧葬仪式大同小异,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从丧葬仪式中可以看出北碚地区的灵魂观念有自己原始的信仰,同时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北碚地区的丧葬仪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换装、抹(ma一声)汗。家中亲人(以老人为例)快去世的时候,在咽气之前,由家中亲属为老人清洗身体,叫做“抹汗”,全身上下用湿帕子抹一遍。亲人咽气后,就立马换上衣服,因为尸体僵硬后穿衣服非常困难。衣服穿三层。第一层是黑色或蓝色的衣服,第二层是白色的衣服,第三层是寿衣。据说这样穿的原因是,人的灵魂到了阴间会被脱光衣服,而第二层穿白色衣服,就是为了让小鬼把白色的衣服看成是人的皮肤。这样老人就能保留两层衣服。老人死后还要在老人头上包一张黑色的帕子或是戴一顶黑色的帽子。有些地区是在人死后在进行换衣。二、落气、停丧。在重庆地区,人死最后一口气落下去了,叫做落气,即停止呼吸的意思。当一个人被确定落气之后,旧俗会立即烧“落气钱”(纸钱)。接着举行停尸仪式,要把老人的遗体放在一块木板上。把木板置于堂屋中央,木板下由两根高板凳支撑。在木板下放置一盆水,水盆上放一个米筛或筲箕等东西,米筛上再放置一个菜油灯。俗话说:“菜油灯烤背,活儿都做完了。”表示人的一生到此结束了。老人脚前要放置一升米,以作插香烛之用。身侧放置一个铁盆或铁锅,以作烧纸之用。需要注意的是,客死异乡的人的遗体是不能进入屋子的,只能停放在屋檐下,还要进行喊魂、招魂仪式。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现在停尸的方式也在慢慢改变,如城里和城郊的农村,停尸常用电冰棺,避免因等候亲人吊唁活动太长而导致尸体腐坏。三、报丧。老人咽气后,立即放鞭炮,以告知村里的亲朋好友,老人去世了。亲友邻居就会过来帮忙。再通过其它方式(打电话、托信等)告知远方的亲友,请他们过来吊唁。守灵、赶丧、哭丧。报丧之后,孝男孝女应穿上孝服。但现在已经简化了,只要头上系一条白色的布帕就行,布帕叫做“孝帕”。亲朋来吊唁也会得到“孝帕”系在头上。老人停尸完毕后就要在灵前设灵堂,举哀守灵,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而亲友在接到报丧之后,须立即前往丧家吊唁,这叫赶丧或吊丧、吊孝。前来赶丧的亲友领取孝帕之后就到灵前叩拜哭灵。四、法事。老人去世后就要马上请掌帖师过来做法事。掌帖师是一种专门做丧事的职业,类似于少数民族的祭司。掌帖师负责整个丧葬过程的各种仪式,也负责念经超度。通知掌帖师的同时也要通知石匠开始砌坟。掌帖师念经的时间从白天到晚上12点左右。下半夜则请“耍锣鼓”,“耍锣鼓”有点类似于戏班子,但不是唱戏只是唱歌。如果家境不富裕可以免之。现在基本没有“耍锣鼓”了,于是改请乐队唱歌、奏丧乐。若是当天下葬,凡事从简,只请一名掌帖师,掌帖师就念咒做几个法术完事。若是丧事超过三天,要请三个掌帖师,掌帖师
北碚地区的民间信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