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学上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内容提要}
佛山经过短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发展成珠江三角洲发达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成为广佛经济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意气风发。但是,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问题也悄然浮出水面。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培养更多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学生去参与环保建设。
[关键词]地理课堂环境意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境问题愈来愈困扰着人类,这涉及到全世界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提高环境意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是每个人乃至全社会应尽的神圣职责。国民的“环境意识如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提高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必须认真完成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地理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那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立足课堂、有机渗透
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少地理知识本身也就是环境知识,因此,充分利用教材这个知识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
,以免误导学生
如讲影响工业布局因素时,有水污染的工厂,如造纸厂、电镀厂等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而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该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容易使学生认为这样布局污染就消除了,教师应该明确指出,这只是转移污染源,并不是减少、消除污染的最佳途径,最好的方法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在讲授水循环意义时,通常认为,降水对大气有净化作用,同时河、湖、海洋等水体都有环境自净能力,可以达到自然净化水质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明确,降水虽然净化了大气质量,但随着大气污染物的降落也可能形成酸雨等,从而造成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并且水体的环境自净能力也有限。
2. 分析利弊,以免片面化
有的教师在讲解一些资源利用问题时,只讲解了保护环境的一面,而忽略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另一面,使学生将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立起来,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利用自然资源,一则会使资源枯竭,二则会破坏环境。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教师讲:“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使土地沙漠化”,必须给学生讲清,过度放牧虽然会形成土地沙漠化,但并不是这样就禁止放牧,只要合理安排,合理布局,不但资源能得到保护,而且能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又如讲“地下水过量开采,会引起地面下沉,建筑物倒塌,地下水咸水层水位上升,因此要坚决制止地下水抽取”,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能使用地下水的误解,如果采取合理利用地下水而且注意加以保护,如实行“倒灌”,调整措施是可以有效地控制地面下沉,例如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宝钢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成就和经验,应及时地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的台风及其危害时,可让学生收集近期几次台风的资料,根据课本的原理,自己分析
如何在地理教学上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