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认知调研”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它远远超越了单纯工程技术的范畴,而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态、心理、行为等诸多领域,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要搞好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抓住两个重要环节。(1)调查研究。强调每一居住区的自我属性,避免千篇一律。(2)理论指导。居住区规划理论之所以重要,是由理论的现实合理性与预见性决定的。本次居住区调查研究就是建立在理解与掌握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所调查居住区的现状、优点、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提纲如下:
一、宏观层面内容
1、居住区的区位条件分析。包括:城市中的位置,选址原因,地域条件,与城市中心、所处功能区、道路交通等的关系。
2、居住区周边环境分析。包括:与周边居住区、公共建筑、道路、环境等的关系。
3、通过区位条件的周边环境分析,得出居住区在城市中所处地位,所属性质、所具优劣势和所依条件。并绘制居住区区位分析图和外围环境图示,注释区位、各种优劣影响因素等。
二、中观层面内容
1、人口构成。人们的职业、习俗、年龄结构、文化的不同,带来居住需求层次的多样性、选择性;“以人为本,物为人用”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观点。调研中需要把握居住区的总人口、总户数,划分居民职业层次、经济收入层次、居住水平层次等。
2、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区用地范围、面积、土地使用构成,绘制居住区土地使用构成图。即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类用地在地块中的分布形式。
3、功能结构。通过对整个居住区中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梳理其功能组织方式,得出居住区的功能分区形式。并以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各种属性的小区中心(如公建中心、文化中心、休憩中心、活动中心等)为基本元素,绘制居住区功能结构图。
4、道路系统。居住区内道路等级与类型划分、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人车分流等),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泊车点和停泊方式,并绘制道路交通图。
5、绿化系统。居住区公共绿地,水域空间,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类型、数量、面积、分布和布置方式(点、线、面结合等),并在图上作相应表示,得出绿化系统图。
三、微观层面内容
1、住宅单元设计。居住建筑的类型、风格、数量、分布,建筑经济因素(层数、层高、进深、面积等)和布置方式。
2、公共服务设施建筑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内容组成、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3、公共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包括典型住宅组团空间形式、景观空间创造,环境设计。
3、工程设施。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4、公共小品设计。
四、结论
1、技术经济指标。
2、优点与缺点。成功之处?败笔之处?
3、建议与展望
五、杭州小区参观路线
1、80年代中、晚期——翠苑一区、二区
等级布局:小区—组团的结构,小区绿地—组团绿地,注意组团绿地的设计方法。
2、90年代初期——翠苑四区、采荷新村、古荡小区
突破以往兵营式的小区缺少人文关怀的缺点,创造院落文化。院落文化的回归程度如何?是否实现了设计目标——加强居民交往
3、90年代末——府苑新村、新金都、南都德伽、桂花城、沁雅花园、颐景园、星洲小区
重视小区绿地的景观化,开门见绿,即第一印象;重视人车分流
居住区调研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