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盲区”
2013年12月30日,清晨6点30分,大渡口。天还是一片漆黑,一片橘黄色的路灯下,一串足音准时响起,黑框眼镜、小平头的小伙儿匆匆忙忙往轻轨站赶。
路不平,他一个趔趄。
站定,他掏出手机,把屏幕放到离右眼不到一拳处,“6点35分了!”
他就是重庆特殊教育中心的音乐老师李乾平。
折翼
那年,李乾平7岁。
开学后第三天,妈妈领着李乾平离开学校。
“能有这点残余视力已经是奇迹了,退学上盲校吧!”父亲哽咽着说。
李乾平推了推鼻梁上厚厚的眼镜片,低头无语。
他有先天性白内障,襁褓中就被黑暗笼罩。
为医治儿子的眼睛,父亲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带着他走遍大半个中国,“喝的中药能拉几大卡车,筹钱治病的借条都能缝几件衣服了”。
因为再无钱治病,一个深夜,父亲把两岁多的李乾平偷偷放到小区门口,想丢掉。
谁知邻居路过,又把孩子送了回来。
一家人抱头痛哭。
经三次手术后,李乾平的眼睛终于有了微弱的视力。“面对面坐,也只能看到轮廓,但已经是奇迹了。”医生说,“如不好好保护,随时可能失明。”
对黑暗的深深恐惧,让父母作出了改变李乾平一生的决定——让他告别普通孩子的升学压力,入读重庆市盲人学校(现为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当指尖触摸到盲文课本的那一刻,心像没入冰水。”李乾平模糊的视线里,只有一堵堵不见边际的墙。
入学后不久,学校组建学生乐队。
“李乾平嗓音清亮。”时任专职音乐老师张治平大喜,立即邀请他加入。
从学习童声独唱到演奏竖笛等乐器,入学不到一个月,李乾平就开始代表学校演出。
不仅天赋好,李乾平对音乐的痴迷更折服了这位盲人特级音乐教师。
小学二年级时,乐队鼓手即将离校,张治平慌了神:“鼓手就好比盲人乐队的灵魂!”
“要不,你来试试?”张治平握住李乾平的小手,“但架子鼓很难哦,别人要学一两年。”
“好!”稚嫩的小脸满是坚定。
9月的天,酷热难耐。一下课,李乾平就往音乐教室跑,直到内衣内裤全部湿透才罢休。因久握鼓锤,稚嫩的小手被磨出了血泡。
就这样,一个多月时间,李乾平就顺利接替鼓手的位置。
起航
“未来之路,该走向何方?”同学们都在加紧学四顾茫然。
“学盲人按摩吧,有技术、收入也不错!”有同学说。
“不去,按摩完全没有美感!”李乾平摇头,依然沉浸在音乐之中。
“但学音乐很难,尤其对于视力障碍的孩子来说,识谱只能凭手去摸,连上音乐课都是一种挑战。”张治平深知音乐之路的艰辛。
而此时,国内掀起的R&B音乐(节奏怨曲)热潮,却彻底点燃了李乾平的音乐激情。
“我要像华语R&B音乐教父陶喆一样,拥有自己的音乐风格。”李乾平紧咬嘴唇,“识不了谱我就背,眼睛看不到我用耳朵听,人家练一次我就练十次。”
夜深,寝室鼾声四起,李乾平躲在被子里,耳机里的旋律不停地倒退、前进……李乾平苦记着一首首乐曲的旋律和节拍。
几年时间下来,他逐渐精通了竖笛、竹笛、电吉它、架子鼓、贝斯等乐器。
随后,李乾平独自作词、编曲音乐《梦》,被音乐老师改编成教学乐谱。从此,李乾平又一头扎进歌曲创作中。在同学们忙着找工作时,他天天抱着吉他,一遍一遍地哼唱,遇到满意的调子就录下来。
青春期的狂热,几乎是一种精神上的高烧,支持着他不断前进。
人生没有“盲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