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李金发的《弃妇》与戴望舒的《雨巷》之比较.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文:李金发的《弃妇》与戴望舒的《雨巷》之比较论文网本文作者(席宏伟),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摘要:李金发和戴望舒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的诗作在意象选择、结构方式、语言策略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同样倾向于法国象征诗派,由于吸收着眼点不同,加之个性的差异,在他们笔下《弃妇》和《雨巷》关于人生悲剧性处境的展示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关键词:李金发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比较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李金发与戴望舒是我国上个世纪20年代个性鲜明、具有开创性的独特诗人。1925年李金发诗集《微雨》的出版,使他成为将象征诗艺引到中国的第一人。之后,戴望舒企图站在中国古典诗学的基石上将二者予以沟通、融洽。解放前便有人指出如果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的开山鼻祖,那么戴望舒就是象征派的大师。不同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的诗作在意象选择、结构方式、语言策略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来。我们选取《弃妇》与《雨巷》进行比较,意在解决:在向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中,他们是如何营造自己的艺术世界的?他们是如何用象征书写人生悲剧性处境的?《弃妇》弃妇的作品形象在中国源远流长,自《诗经》中《氓》以降,弃妇诗便自成一脉。李金发家乡大量男人飘洋过海谋取生路,留守家园的大多为妇女,她们的幽怨,她们的悲伤给幼年时的李金发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在19岁的弱冠之年被投入到一个异域文化环境中,李金发对于人生孤独、放逐感的深刻体味令他自然而然地选取了“弃妇”这一意象,却赋予了完全不同于传统诗词的意味。全诗展示的是一个凄苦孤寂的弃妇形象,世界的肆虐、冷酷已经放逐了作为主体的人(弃妇),强与弱,肆虐与孤苦的对比中诗人展示的更多是主体在客体面前的恐惧、挣扎和绝望,它不仅是被投到异域文化中的李金发内心的隐秘感受,同时也是人生孤苦无依悲剧性处境的象征。《雨巷》《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化用。同是对人生困境的展示,戴望舒选取的则是雨巷这样一个富于江南意味和古典色彩的意象,其中也暗含了诗人童年时期每天穿越几条长巷去上学的记忆。石板铺平的长巷,左右高耸的墙壁,使长巷显得冰凉、狭窄而封闭,不断延伸的渺远。在如丝织般的细雨中迷朦一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惟有头顶那一方天空聊以渲泄心中的一片愁怅,然而细雨如丝,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廖的雨巷”,油纸伞抵挡着外来的风雨,同时也断绝了诗人了望的可能性,仰天长叹聊以抒怀的可能性。孑行于雨巷中,诗人的心绪是压抑的隔绝的,只有自己的足音回响在悠长而冰凉的雨巷。雨巷正是人生孤独隔绝困境的象征。《雨巷》是一出温婉的悲剧,那么《弃妇》似乎更加惨烈。李金发将“弃妇”的哀戚具象化,以雕塑般的艺术技艺展现弃妇的悲哀以及弃妇那颗渴望超越的心灵,世俗世界对弃妇的放逐让她唯有祷告以祈求上帝的怜悯和庇护。现世的孤苦无依已让弃妇痛苦,而救赎希望的渺茫更加让她哀戚,尤如戏剧的独白,人称的转换使客观冷静的抒写转为弃妇的独语“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弃妇的哀戚是没有人同情的,惟有那小小的迷失家园的游蜂能够理解。那长泻不止的山泉,涓涓流淌着的忧郁的河流便是弃妇永无止尽的悲哀的象征。由于悲哀,弃妇形如木槁,动作迟缓,看日出日落,时光流逝便又徒增不少的烦愁,“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

李金发的《弃妇》与戴望舒的《雨巷》之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shangni990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