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教案.docx《运算律》教案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和律》教学内容江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5〜56页。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常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符号感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正确、灵活地应用。难点:发现并总结加法运算律的过程。教具学具实物投影仪、书、本、笔。教学设计一、教学加法交换律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把这道题完整地复述一下。(2) 指名复述,并请其他学生对复述情况进行评议。(3) 学生各自列式。(4) 学生交流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把两个算式板书出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 观察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观点)(2) 你能再写岀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写出等式后,指名说出自己写的等式,教师板书。(3) 师生在交流过程屮共同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你能创造两个符号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并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题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与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并进行分析、计算,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完全归纳是建立在多个而不是一个等式的基础上的,因此更有说服力。归纳抽象的过程显得层次清楚,步步逼近,易于学生发现和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十分强烈的符号感。二、 教学加法结合律通过例题发现规律。课件再次出示例1,提问:如果要算跳绳和踢響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依据上面两种方法可以列出怎样的等式?学生回答后板书:(28+17)+23=28+(17+23)。(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6()45+(25+16)(39+18)+22()39+(18+22)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在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屮,小结: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变,只是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它们得到的和是相等的。“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他们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三、 组织练习做教材第56页“练一练”。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做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8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做教材笫58页“练习九”笫3题。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全班共同订正。(3)提问:为什么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相同?每组中哪道题讣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什么觉得简便?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律?你能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吗?你能用口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吗?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用呢?第二课时《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内容江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7页。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常握其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屮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难点: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教具学具课件、书、本、笔。教学设计—、复习巩固计算并验算。4804-547 456+358提问:验算的根据是什么?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请大家用符号表示。下血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390+280=280+390A+40+60=40+60+A(10+30)+50=10+(30+50)20+50+30=20+30+50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探索欲望,明确学习目标O二、 新知探究探究例题。(1) 出示教材笫57页例2。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29+46+54=(2) 谈话:对于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3)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将自己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学生的算式可能有:29+46+54=75+54=129(人)29+46+54=
《运算律》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