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研究作者:孙海辉字数:2890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第7期[关键词]慎独,误读,文本语境[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98—04 自朱熹注解“四书”,源自《大学》《中庸》的“慎独”逐渐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人们对这一命题多有阐发。“慎独”之“独”,历来通行的理解是空间上别人看不到的个人的“独居”“独处”。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经、传具全,既有“慎独”之名又有对“独”的释义,其传文的释义是:“‘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也者,舍体也”。由此,“慎独”之“独”与“独处”在意义上显然已经不能等同,许多研究者因此检讨了历代有关“慎独”的释文,但对产生误读“慎独”的原因似嫌论证不够。本文以简帛《五行》有关“慎独”的训释为契机,立足《大学》《中庸》文本,试图解析误读“慎独”的原因。一“慎独”之“慎”,传统理解为“戒惧”“谨慎”。其他尚有释读为“诚”“珍重”“看重”等,也都被认为可以读通,但是误读“慎独”的直接原因则还在于对“独”字的理解。早期辞书对“独”的训释简单明确。《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一日北嚣山有兽名独狳”;《广雅-释诂》:“特,独也”;《尔雅注疏》:“独者,蜀。蜀亦孤独。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案《说文》云:蜀,虫名。”郭云:“大虫如指,似蚕。”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既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早期辞书给出的词意都是“单独”“独自”之类特立独行之类的范畴,这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成为理解《大学》与《中庸》中“慎独”之“独”的语言背景,结合文本语境,被顺理成章地理解为“独处”。然而,由于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引申义非常之多,具体到所在的文本,正确释读某字的具体文本意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考查与《大学》《中庸》时代相仿文本的用法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世的“慎独”概念主要来自《大学》与《中庸》等,其实先秦其他包含“慎独”概念的文字并非罕见,研究者已经给出多个例子,例如: 《荀子·不苟》: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礼记·礼器》: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在上面两个例子中,概念的使用和论述的内容都非常接近《大学》《中庸》文本。第一例中的“独”可以肯定与单独之意无涉。从“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来看,这里的“诚”即为诚心,与“慎独”有密切关系,“独”应该是指个人某种内在状态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其后文“慎其独”正是产生上文“君子至德”的原因,于是才有了“嘿然而喻,未施而亲”等“顺命”的表现,体现出从内到外,从精神到物质的效果,显然这不是君子戒慎或珍重自己的“独处”所能做到的。在第二例中,从“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到“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看,“独”也与前面的“内心”之心有密切关联。可以简单理解为,礼少为贵是因为君子注重礼仪在人心的内在反映,所以君子应该“慎其独”,内心与“独”明显存在密切联系
由《大学》《中庸》看“慎独”释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