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代码:0713
课程名称:《学庸》研读
学习中心北师大继教院校本部
姓名牛宗汇
学号 162175355003
专业传统文化
年级 1609级
论慎独在《大学》、《中庸》以及现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 《大学》、《中庸》里所强调的“慎独”二字,被后世的学子解释了千百次,但是究其根本,它的本意依然没有改变,依旧是强调内心的敏锐、修养。观古今世事,“慎独”不但适用于古代社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适用。故此浅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原本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我对“慎独”的观点。
关键字:慎独意诚自省忧患现实意义各家思想
“慎独”源于《大学》篇和《中庸》篇。《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由此可见,郑玄注释的“慎独”是讲独处时要慎所为,同时还讲出了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庶民与士大夫,另一种简言之是品行不端的人与进退有度常思己过的人。郑玄注释当中提到的应当是第二种的区别。
南宋朱熹也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由此可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王阳明也对“慎独”思想作了发挥,在他看来,即便是在“人所不知,一人独处”的情景之下,人的行为及意识也应该为良知所察识、所监视。在此意义上,良知又可称为“独知”。所谓“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明代刘宗周对此进行了引申和阐发,创立了自成体系的“慎独”论。刘宗周本人将“慎独”的地位看得很高,他说:“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慎独之外,别无学也。”主张“以德润身,诚意慎独”。 
其实历来各家虽然对“慎独”二字都各有较不同的看法,但是都围绕着“诚”字来讲的,再看礼记“如无恶羞如好好色”,它告诉我们,人要意念真诚,不可以自欺。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和喜好漂亮的东西一样,路上遇有恶臭的地方一定会掩鼻而过,就是以此简单的话来说明一切都要发自内心的真诚,这样才能使自己意念真诚、心安理得。在这过程中,“意”偏离本质心最有可

论慎独在大学中庸的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djigr52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8-06-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