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一)我对于《中庸》的认识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谓“子思作中庸”,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中庸的很多思想可以在《论语》《大学》等中找到影子,例如《中庸》第二十章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对于仁,从孔子的教义中可以感受到其重要性贯穿始终;而《大学》中始终倡导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总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具体方法也在《中庸》中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中庸》中第十三章“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概括起来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中庸可以说是先儒思想家学派的传承者。在阅读《中庸》的三十三章文字时,我对于先儒最经典的教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谓“温故而知新”。而这也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中庸的思想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这本由子思对于孔子所倡导的人的基本道德素质的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的阐发著作可以居群经之首,位四书之列?长久以来,我对于中庸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中国人的传统的、保守的、妥协的行事方法,直到我真正拿起《中庸》原文及译著并细细阅读、思考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庸就是中国人处世方法的一种,无过且无不及,不偏而不倚,恰到好处。中庸比较通用的解释来自子程的一段话:“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代表正确的、真实的、公正的、恰好的,庸意味着共同的、一般的、平常的、普遍的,合起来就是正确之真实,公正之恰当,即关于正确的普遍常识辜鸿铭,《英译中庸序》。现在国学研究的责任要破除人们心中的偏见,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理应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研习。通读《中庸》全篇后,中庸思想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修身和慎独的讲解,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我的学习。(二)修身翻开《中庸》,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邓球柏,《大学中庸通说》-《中庸》第一章”揭示了中庸之道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性、道、教,言简意赅的说明了中庸的主旨思想就是针对人的自然天性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完美的人格,起到教育的作用。按照人的自然气质表现,但也强调人格中的不良成分应进行修正,因此人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修身方式——慎独就需要严格贯彻,才能实现把自己培养成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修身最早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甚至可以称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和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修身是净化、美化、优化自己的仪表和行为。《大学》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通过使自己的心灵平和,达到没有愤怒、好恶、忧患的中和状态即修身。诸葛亮有句激励后世的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对于修身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所关注的重点是《中庸》中秉慎独精神而修身的方法。(三)慎独《中庸》第一章曰“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地方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欲望容易在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容易在细微之处显露出来,所以君子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道德,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此即慎独刘荫柏,《君子慎独》,《大地》杂志
中庸论文 谈《中庸》中的修身和慎独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