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国学111班汪琦摘要:”《大学》、《中庸》中所强调的“慎独”之道在儒家的后生之中被解释了千百次,但是究其本源,它的本意依然内有改变依旧是强调人们内心的修养。本文旨在究其二字的原本意思和现实意义来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作用,希望人们能够自律,讲求君子人格。关键词:慎独现实意义在《大学》中六章“所谓诚其意者”中曾多次提及到“是故君子必慎其独”,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慎独”是被极其重视的,在众多的儒家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提及关于自己对“慎独”的看法。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而近代的国学大家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这些都说明了“慎独”从古至今呢都是被儒家讨论的话题。在《大学章句》中“诚其意”作为实现治天下的三纲领必须坚守的八条目中的基础之重,而实现它的唯一途径就是“慎独之道”。明代儒家王阳明在回答《大学》的基本精神时也有大体相似的说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这样看来,大人和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格物、致知”的“间形骸而分尔我”的知识辨析方面,而在于将“格物”的知性精神与“平天下”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这种内外、知行、个体觉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统一性体现在“大人”身上就是一种儒家理想的政治人格,其关键是“大人”特有的主体意识,即“慎独”。我们并不能只单纯地从政治或思想俩区分大人和小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中得出一个事实:“慎独之道”的确是为人处世和治天下的起点。一、穷“慎”的本意首先,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先儒多把“慎”训为“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云:“慎,假借为顺。”顺之中又有“重”的意思,也就说看重乃是顺遂的前提。《书·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位上关天命,下关民生,要慎重对待,马虎不得。《墨子·天志中》“天之意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孙治让闲诂:“慎与顺同。上下文屡云顺天意。”实际上,“顺天意”乃是“重天意”的结果,即对天意要认真对待。《荀子·成相》:“请布基,慎圣人”,杨倞注:“慎读为顺。”实际上,“慎圣人”就是“重圣人”,或如郝懿行所言是“诚用圣人”,也就是要真心尊重圣人。其次,《左传》:“慎守其一”和《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中的“慎”与“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者“专注”);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和《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说明了其中的“慎”都是敬持人的内在性和人性的正直。总结上述对“慎”字的解释,儒家一贯坚持的是君子人格的秉性而非单纯地要求人们去坚守,顺从;而是重视圣人之言,坚守君子人格的原则。二、穷“独”的本意《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也独者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乘风破浪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