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工子女的礼仪教育(随笔)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 健全人格的教育。 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火键时期. , 班主任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礼仪教育的 “第一责任人”。作为班主任中的一员,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礼仪教育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半年的摸索和实践,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 _我们班级农民工子女多, 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可能因为较重的生活负担、 繁忙的工作而忽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这些孩子中很多人都缺乏必要的礼仪, 见到老师从来不主动问候, 进出办公室甚至不打招呼,升旗仪式也极不严肃,课间休息吵闹、奔跑、大喊大叫。这种氛围也渐渐影响班级中的其他同学, 班级里很多同学语言不文明、 不讲卫生、不守纪律、行为粗野。为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学生, 结合班级实际我决定把加强农民工子女的礼仪教育摆放在首位,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第一,加强家长的礼仪教育意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 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 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就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形成合力。要做到教育原则一致,内容补充,时空补充。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我进行多次家访, 向家长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家庭礼仪规范, 同时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提高文明礼仪教育实效。第二,, 制订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日常的管理过程中。 另一方面,我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用《学生守则》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重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落实指导学生实践和养成实处。同时,我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使学生在于老师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接待家长时,我也能注意到礼仪规范,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作为学生榜样。。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现现形式,,只有从内心尊重别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因此,利用班会课让他们学习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
加强农民工子女的礼仪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