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三、评价标准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1、 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2、坚持历史的标准;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一、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在政权,发展封建经济。2、目的: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富国强兵。3、性质: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4、核心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5、作用: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②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④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②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③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2、内容: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3、作用:①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挽救封建危机。3、性质:地主阶级调整统治秩序的改革。4、核心内容:理财;具体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5、作用: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6、失败原因:用人不当,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四、戊戌变法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①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②救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3、变法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4、作用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戊戌变法最大的历史功绩)5、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6、变法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③封建顽固势力发动反扑(非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7、经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 背景①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落后和无能;③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日趋斗争2、目的:挽救统治,维护统治3、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或干涉农奴的生活②经济: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需赎买。4、意义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作用:1861年俄国改革的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5、局限性一是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仍然占有大量土地。二是在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贵族地主仍把持中央到地方的政权。六、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①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纷纷进行反抗斗争。②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③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不满政治上无权的地位。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历史上重大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