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由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引起腹泻的病原种类很多,细菌性的主要有霍乱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氏菌等,病毒性的有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等,以细菌性感染为主(%,%)。简介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1992年发现了一个引起霍乱流行的新血清型菌株(0139)。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培养特性: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无荚膜与芽胞。活菌悬滴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极为活泼,呈流星穿梭运动。营养要求不高,~。(二)抗原性:根据弧菌O抗原不同,分成Ⅵ个血清群,第Ⅰ群包括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第Ⅰ群A、B、C三种抗原成份可将霍乱弧菌分为三个血清型:含AC者为原型(又称稻叶型),含AB者为异型(又称小川型),A、B、C均有者称中间型(彦岛型)。(三)抵抗力: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EL-Tor生物型抵抗力较强,在河水、井水、海水中可存活1~3周,在鲜鱼,贝壳类食物上存活1~2周。三、微生物学诊断(一)直接镜检(二)细菌分离培养(三)特异性制动试验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型大肠杆菌(ETEC)、侵袭型大肠杆菌(EL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两者同时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见者为O6:K15:H16、O25:K7:H42。鉴定ETEC主要测定大肠杆菌肠毒素,血清型有一定参考意义。(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切片标本中可见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EPEC不产生LT或ST。(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不产生毒素,依靠其特有的侵袭细胞的能力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类似于福氏志贺氏菌样的腹泻。
合肥市疾病控制中心王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