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寻求--靳埭强文[转贴2006-04-2900:09:24] 看了先生的这篇文章,很感动。先生以自己的成就劝戒我们,要想有好作品,必须先有好人品,极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发展得很迅速、蓬勃,但是设计教育的品质、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中国设计师的创作和学生学习设计过程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今天的演讲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批评和反思。我的讲题是创意的寻求,因为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创意。没有好创意的设计很难成为一个好的设计。人的需求是创意之本设计是源于人的需求。有人认为设计的历史很短,其实不然。自从有了人的生活,就开始有设计了,设计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人在生活中有所需求,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满足需求的过程就是设计工作;设计工作是用创意、概念来实现人的需求,所以创意之本就是人的需求。例如我们要穿衣服,就需要有纺纱的机器,于是就设计了纺织机。纺织机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设计,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有美感。又如很早的时候,古人就懂得如何用图形传达概念,用连接的和断开的横线构成了八个不同的图案,代表八个不同的方位,这就是八卦;古人又用弧线和黑白两色将圆形分开对等的两半代表阴阳,这个太极图体现了古人对人生、宇宙的认识(图1)。这些是很伟大的设计,是我们今天做设计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时常问自己能否作出更好的设计?超越前人是我们的责任。创意源于思想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因为设计师要思考、寻求满足需求的方法。如何重建创意教育当前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概念和创意的启导。但是设计教育在创意培养方面还很不足够。如何重建、提升创意教育呢?怎样突破这个困难呢?我今天就是要探讨这个问题。我首先谈谈中国市场上一些很可笑、很可怕、很可耻的现象—抄袭、模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模仿前人的设计当成一种学习方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创作一件作品时,怎么可以只是模仿、照搬别人的东西呢? 三宅一生(IsseyMiyake)的时装是一流的,原创的国际品牌。我很喜欢他的设计。中国出现了一个媚丽一生(IsseyCharming),连品牌名称都东施效颦,这是巧合雷同吗?很是可笑。时装名牌Armani的商标是一个鹰的图案。另一个中国时装又模仿Armani的鹰做商标。为什么中国的时装要跟着别人的面貌来做? 我在80年代初为香港一种周刊《艺刊》做了一个商标。我用书法和宋体组合成“艺”字,这是传统和现代融合,体现现代生活的品味。后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模仿做了一张海报。老师如此,学生又会怎么样? 我于1980年为中国银行做的商标(图2)影响很大,有很多模仿的商标出现。其中一个酒店的商标(图3)在中间照搬我的图案,周边画蛇添足。 我们为荣华饼家的旅游礼品创新了品牌、改良了包装(图4)。为了适应旅游产品一年四季推销的需要,我把月饼产品名称改成“秋月”秋天的月饼,四季皆可尝。名称上是一种创新。此外,图案、饼印和书法都是原创的。这个包装被大量模仿(图5,6),甚至有一个模仿的包装在全国包装评比中拿奖。评委有没有判断力?有些月饼也跟随叫“秋月”,其实不明白“秋月”的来历,又完全照搬字体,这侵犯了我们与企业的版权。我为上海海报邀请展做了一个“互动”主题海报(图7)。有些书引用这张海报作为范例。但是有些设计师干脆把它作为自己的设计作品,还署上自己的名字(图8,9)。更有甚者是只改动标题文字,其它全部盗用。我曾为在名古屋举办的一个香港画家画展创作了一张海报(图10)。红点代表画家的心灵,同时也代表日本的形象。毛笔与砚台组成“中”字。海报传达了中日交流和画展的信息。抄袭者只抄其表面,不知其意义。照搬毛笔和红点,但对传统文房工具认识肤浅,所用的毛笔尚未开封。中国专业设计师如此,中国设计还有没有希望呢??为什么中国设计会走向这样一个死胡同?为什么不耻于抄袭?为什么不尊重原创?原因之一是中国试场上存在一些没有创意的试题,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市场上有一些书,引导学生走向教条式的标准答案。静物素描怎么考呢?参考书教你如何摆放静物,给出四个步骤的标准答案,同时还提供了一些低分卷和改优后的高分卷。考试前要临摹模板,临摹作品千篇一律,追求的是标准答案。色彩静物画也是先教如何摆放,给出四个标准步骤。书里也有低分卷和改优卷。高分之后就比低分卷好吗?改优后画面比较明朗,但是不是明朗就等于好呢?低分卷中背景的布处理得就比改优后的好。另外这张低分卷中对油瓶的质感表现也比改优后好,所谓标准自欺欺人。书中强调的也是一再的临摹。头像素描无非也是机械地给出几个标准步骤。改优之后就比低分卷好吗?例如这张低分卷线条潇洒,层次分明,有感觉。改优卷比较细致所以就好吗?(图11)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就好吗?那么这张女人头
创意的寻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