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创造更多表达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更多表达的机会 许芳我发现,班级有些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课堂里,他们经常保持沉默,不爱发言。怎样让这些学生变得愿意发言呢?我开始有意识地在班级开展口语交际表达方面的训练。前段时间,由于天气变化的原因,班里同学生病的较多。于是,在上作文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孩子们回家思考:如果你去看望一位生病的同学,你应该说些什么?课上,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生病”的学生躺在床上。同学们有的扮演医生,有的扮演护士,有的扮演来看望的同学……我对这节作文课的预设是:让孩子根据各自扮演的角色,对“病人”说适当的话,比如:“请问你哪里不舒服?”“×××,我们来看你啦!”“你好些了吗?”……同学们对这种表演性的作文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说得越来越好。说话有了具体对象,表达就容易自然、得体,语言也变得生动、流畅。后来,我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多给予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大竖琴》这一课,作者将斜拉桥比作大竖琴,以儿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上海变化的欣喜之情。课上我出示了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的照片,又出示了两组新旧上海滩的对比照片,让学生们说出新旧上海滩有什么不同。原本我的预期只是希望他们能说出建筑物的变化,但没想到同学们说得精彩纷呈,甚至超出了图片的范围,更有超出了建筑变化的范围。此时,孩子们兴奋的眼神提醒了我——这是他们的思考所得,是他们的感悟,应该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同学说话的欲望都被调动起来了,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开始愿意发言了。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到:话题一定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这样,孩子们才想说,才有话可说。那么,怎样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呢?,让学生乐于表达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在教学《唐老鸭新传》时,我深知唐老鸭是孩子们熟悉的卡通人物,由它引发出来的故事一定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我首先出示唐老鸭画像,告诉他们唐老鸭又有新的故事发生了,这样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课题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欲望。接着让大家带着“唐老鸭又有什么新鲜有趣的故事呢”这个问题来看课文动画。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聆听着故事,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再来进行说话练习:在生活中,你有过后悔、难过、高兴、兴奋的时候吗?这一环节再次激发了学生兴趣,把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踊跃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让学生自主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这一“对话”过程中,必须从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灌输者、裁判员这些居高临下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也必须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定位中跳出来,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望梅止渴》这堂课时,我在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质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谁让大家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怎样望梅止渴?结果如何?然后,我根据这些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我还引导学生对“将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行军速度越来越慢,附近又根本没有水,曹操会怎么想呢”进行想象、
给学生创造更多表达的机会(明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