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县天然林区山杨烂皮病的防治研究摘要依据对化隆县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和发生危害现状调查分析,系统分析山杨烂皮病的发生危害规律和成灾原因,针对该病的危害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天然林区;山杨烂皮病;发生;防治措施;-5739(2008)08-0071-01 山杨又名山白杨,杨柳科杨属白杨派乔木,系阳性树种。青海境内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东段南坡大通河、湟水河,西倾山北坡的隆务河和黄河中、下段各林区的半阴坡、半阳坡。化隆县的雄先、塔加两林场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2700~2900m之间,分布面积318hm2,,林分为纯林或常与白桦、青海云杉混交(表1)。杨树烂皮病由污黑腐皮壳属所致,病菌以子囊壳、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水或昆虫等传播,自伤口侵入。化隆县雄先、塔加两林区山杨烂皮病和其他病虫(如山杨叶甲虫、杨树溃疡病等)混合发生并构成危害,枯死木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天然林分中的山杨已构成巨大威胁,严重制约着我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1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危害症状主要有干腐和枝腐2种,干腐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和树干分杈处。初期病部呈暗色水渍状,略肿胀,皮层组织变软,用手挤压时有皮层组织和水分流出。以后皮部失水,树皮干缩下陷,有时呈龟裂状。病斑四周边缘明显,后期在病斑上长出很多密小针头状小突起,并出现胶质状桔红色丝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角。该病害感病速度快,危害面积大;因受春季干旱和冬季低温的影响,平均气温在10~15℃有利于病害发生。枯死病株皮层腐烂后,纤维分离如麻状,杆部树皮干缩并逐渐脱落。 2危害现状 、7小班、22小班,6林班的45小班,8林班的39小班,10林班10小班,11林班的7小班、16小班,12林班的3小班、8小班;塔加林区14林班的10小班,15林班的8小班,6林班的6小班。小班平均海拔2700~2900m。 ,,林区内优势树种为山杨,伴生有青海云杉、白桦,灌木以小檗、金露梅、?兆游?主(见表2)。 3病害发生原因分析(1)雄先、塔加两林区地处化隆县东西两头,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天然林分组成单一,多为纯林或与青海云杉、白桦树种混交,整体抗病能力较弱。(2)山杨烂皮病发生区海拔高,冬季气温寒冷,降水量(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1页) 小;林区靠近村社人为活动频繁,山高坡陡,人工药物防治难度大。(3)天然林禁止采伐以来,林区内卫生条件差,没有进行任何林分改造。病菌以分生孢子角于5月中、下旬借助风和昆虫进行传播自伤口侵入树木。(4)病害监测工作滞后,专业人员少,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很难满足天然林区病害监测工作需要。(5)由于防治经费限制投入不足,导致山杨烂皮病扩散蔓延、危害成灾。 4防治措施 、重点调查和固定监测,以地面监测为主。(1)病情普查与重点调查。普查每年1~
化隆县天然林区山杨烂皮病的防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